讀殿的書屋寂靜無聲,隻有李秋水翻動書頁的聲音。雖然《末子論》是一部巨書,但李秋水也自信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讀它。帶著這份篤定,他沒有絲毫猶豫,深吸一口氣,翻開了這本充滿神秘與未知的《末子論》,閱讀起來。
書的前部分,嚴謹而細致地闡述著各種概念,像是為讀者搭建起一座通往神秘領域的橋梁。除了這些基礎概念解釋外,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深入論述莫界當前的研究現狀與動態。字裡行間,李秋水仿佛能看到莫界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忙碌的身影,聽到儀器設備運轉時發出的細微聲響。
接著,書籍的內容進入新的篇章,詳細敘述起新的研究基地的規劃與設計。從最初的選址理念,到獨特的建造方案;從研究設備的精心引進,到繁瑣的安裝、調試過程,再到每一項設備的功能介紹,這些內容幾乎占據了書籍的三分之一。每一個字都像是一塊拚圖,在李秋水眼前拚湊出一個宏偉而先進的科研基地全貌。
對於莫界人而言,這些成果無疑是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他們在科學探索道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輝煌成就。然而,李秋水畢竟並非莫界本土人,他對這些內容沒有深入研究,也提不起太大的興趣。
於是,他隻是匆匆瀏覽,幾乎一秒翻一頁地快速閱讀著。即便如此,這看似粗略的翻閱,也耗費了他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
終於,書籍的描述進入到核心的研究階段。文字開始詳細敘述整個研究過程,李秋水的目光也隨之變得專注起來。當讀到三分之二以後,書中開始深入講述研究成果,特彆是發現末子的過程,更是讓他忍不住放慢了閱讀速度。
書中詳細描述了測量末子的大小、質量,以及末子形成瑞子的奇妙過程,還有末子在瑞子裡的分布、結構、功能、性狀等。每一個細節都配有色彩斑斕、形象逼真的彩圖,將這些抽象的科學概念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李秋水眼前。
但可惜的是,李秋水並非學天體物理學出身,對於這些深奧的天體物理知識,他隻是一知半解,內心並沒有產生強烈的共鳴。相比之下,他更期待能從書中找到與生物學有關物質的研究結果,這些或許能為他在醫學領域的探索帶來新的啟發和借鑒。
就如同莫界人研究地球人的兩性繁殖時,格外重視地把那張物質圖貼出來一樣,他也渴望能在書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關鍵信息。
《末子論》用了大量篇幅,深入論述了末子作為自由粒子的獨特特性。書中指出,末子自帶能量,是一種極其活躍的粒子,始終處於永恒的運動狀態。它們之間既能相互吸引,又會相互排斥,在常態下,無法聚集在一起,卻又保持著相對的距離。就如節日的廣場擠滿了人,但每個人依然保持著獨立的個體。這些特性讓李秋水陷入了沉思,他的腦海中不斷勾勒出末子在宇宙中運動的奇妙畫麵。
接著,書中進一步闡述,末子是宇宙中一種古老的自由粒子。從書中敘述的研究表明,通過對末子所攜帶信息的檢測得知,末子在宇宙中存在的曆史記錄,大約在兩百六十九億年至三百六十九億年不等。這一時間表述並非末子的存在曆史,隻是發現末子的存在曆史,但也足以讓人感受到末子的古老與神秘。
末子在宇宙空間中普遍存在,分布範圍極為廣泛,然而其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並且,末子的分布狀態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受自身能量和相互作用的影響,在宇宙中不停運動;同時,還會受到引力和天體運動的影響與擾動,不斷地遷徙、運行、流動。
根據李秋水對書中論述的理解,末子在宇宙中的地位,就如同空氣粒子在地球中一樣,人們平時難以察覺它的存在,但它卻無處不在,充盈著整個地球空間,同樣人們並不認識末子,末子卻無處不在,充盈著宇宙空間,和空氣在地球的作用一樣,末子在宇宙中起著聯係、傳導、承載、運行的重要作用。
這一認知讓李秋水不禁聯想到地球高能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研究發現,宇宙空間存在暗物質、暗能量,隻是一直未能發現它們究竟是什麼。而根據《末子論》中對末子的論述,其特性似乎與地球研究中發現的暗物質、暗能量的特性有著奇妙的對應關係。
李秋水由此推測,或許存在的隻是末子,並不是所謂的暗物質、暗能量,隻是目前地球的科學水平還尚未發現末子的存在罷了。
在地球上,高能物理學或者量子力學研究發現,宇宙空間的暗物質、暗能量對宇宙空間天體運動產生著重要影響。而《末子論》中也認為,末子在宇宙中對所有天體同樣具有承載與運行的能力和作用。
書中指出,宇宙中大型天體之所以能夠運動、移動,主要是受到天體初始的動能、引力和末子運動的共同影響。也就是說,末子參與了天體的運行過程,是影響天體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反過來看,正是因為末子在宇宙空間分布不均勻,又自帶能量,相互作用,同時受到引力和宇宙大型天體運動的影響、擾動,才使得末子不斷地運行、流動;而末子的這些運動,又反過來直接影響著天體的運行軌跡。
所以,宇宙中的天體才會永遠處於運動狀態,無法停止,它們在運動過程中,會不斷地遠離或者靠近其他天體,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引力的作用和天體的初始動能外,末子的密度及運行、流動狀態也起著關鍵作用。
當末子分布致密時,強大的作用力可能會推開大型天體之間的距離;當末子分布稀釋後,天體之間又會在引力等作用下逐漸靠近。
正是末子的存在,讓宇宙空間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就如同地球的空氣一樣。雖然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但它卻能夠承載幾十、幾百噸的飛機在空中飛行。同樣的道理,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是在末子的“海洋”中運動和航行。
書中進一步強調,末子是目前發現的宇宙中最古老的粒子。在宇宙早期,末子的分布更加致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恒星的演變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大型天體逐漸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了末子的分布。不過,就目前的觀察研究來看,末子依然是影響宇宙天體運行的主要因素。
而對末子影響最大的,當屬“宇宙旋渦”。這是一種在大型天體消亡過程中,通過爆炸和塌縮形成的特殊天體形式。由於其擁有極高的速度、溫度和強大的引力,不僅會引發末子的劇烈運動和聚集,還能促進末子的演化,參與形成新的物質。這些內容讓李秋水大開眼界,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宇宙認知的大門。
雖然《末子論》並非專門論述引力的書籍,但書中也對引力有所提及。書中認為,引力是自然賦予物質的一種獨特稟賦,反過來說,引力就是物質的自然屬性。即便像末子這樣微小的粒子,也具有引力,隻是它的引力極其微弱,與它的大小、質量相符,在常態下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不同的兩個末子之間卻會產生引力或者排斥力,並且末子還可以傳導引力。不過,書中並沒有詳細論述末子是如何傳導引力的,隻是提到在引力的作用下,末子具有傳導引力的能力。李秋水心想,或許有專門論述引力的書籍,隻能等以後有機會再深入學習了。
這一關於引力的論述,讓李秋水不由自主地停下閱讀的節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的思緒如脫韁的野馬,瞬間回到了地球,想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發現了引力的普遍性,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還具有無限遠的特性,無論距離多麼遙遠,引力都不會消失;同時,引力雖然微弱,卻不可阻擋與屏蔽。
這些特性與莫界人的《末子論》中“引力是物質的自然稟賦”“引力是由末子傳導”的觀點竟然完全契合。末子作為在宇宙空間普遍存在的最小粒子,帶有微弱的能量,且不受其他物質的阻擋與屏蔽,因此,由末子傳導的引力也就具備了普遍性、無限遠、不可阻擋與屏蔽的特性。
緊接著,李秋水又聯想到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愛因斯坦認為引力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應。比如地球的存在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彎曲,月球則沿著這彎曲時空的軌道運動,而不是被某種“力”直接拉動。
在初高中學物理時,李秋水對愛因斯坦的這一論述感到十分困惑,難以理解。但如今,在閱讀了莫界人的《末子論》後,他的認知一下子豁然開朗。
他意識到,天體的運動並非僅僅由單一的力造成,而是天體的初始動能、引力以及末子當然,參與其中的可能不僅僅是末子,還有瑞子,甚至是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行、流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才賦予了天體近乎永恒的運動能力。
而愛因斯坦的觀念,論述的其實並不是引力的本質,而是天體在末子中運動時對末子產生的擾動現象,就如地球的風一樣,形成對流擾動。人們所說的太空漣漪,就是這種天體運動對末子的擾動表現。並且,這種擾動現象會使末子的運行流動更加劇烈,反過來又加速了天體的運行。
當然,末子的運行與流動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天體運行的擾動和分布密度的變化外,末子自身所攜帶的能量也是重要因素。就像原子核外的電子一樣,末子自身帶有動能,隻是末子的動能和電子的動能性質有所不同。
電子圍繞核心做有規律的運動,其動能帶有方向性;而末子自身的動能不帶有方向性,隻有在受到其他動能影響時,才會產生方向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受其他動能影響而產生的方向性,使末子不僅僅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多個末子集束化了的波,這種波的連續性,才賦予了末子傳導引力的能力。
莫界與虛界的人正是掌握了末子的這種獨特特性,利用它完成了神識的傳導,實現了跨界遊曆的瞬移能力。可惜的是,書中並沒有詳細論述莫界和虛界的人是如何掌握和利用末子這種特性的,這讓李秋水感到十分遺憾。
但書中還提到,隻有相互種下“相因”,才能實現瞬移。雖然書中隻是簡單敘述了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並沒有深入展開,但這一內容卻讓李秋水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量子糾纏”這個概念。他無法確定二者的概念是否相輔相同,由於書中論述有限,他也無從考證,隻能將這份疑惑埋在心底,期待以後能繼續學習,解開這個謎團。
這部《末子論》,李秋水斷斷續續地讀了兩個多月。掩卷沉思,李秋水感悟頗多,不僅拓展了他對微觀世界的認知,還直接影響著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見莫界人和地球人雖然生存方式和進化存在很大差異,但對物質的認知和利用是相同的,並賦予了許多相同的追求,相互在研究和借鑒。
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被書中深奧而奇妙的知識所吸引,不知不覺就上了癮。從那以後,隻要一有空閒時間,他就會迫不及待地來到莫界人的“讀殿”,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繼續探索《末子論》以及莫界更多未知的奧秘。
喜歡小醫生與大公主請大家收藏:()小醫生與大公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