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搞得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實就是統治階級軍事化的一種表現。
朱大壯深刻地明白,在一個大爭之世,隻有統治階級先對自己狠起來,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去。
尤其是太子,如果不能經曆血與火的考驗,那麼是接不住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的。
所以朱大壯寧願和黃蕙蘭鬨得麵紅耳赤,也要把太子下放到連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且隻要皇子們成年,朱大壯就會統統把他們送到軍隊裡鍛煉一下,雖然不是每個皇子都能成為合格的軍人,但是經過軍隊的磨煉多少也能整出個人形來,省得將來一個個變成禍國殃民的禍害。
朱大壯在培養孩子的方麵與老朱家的的養豬政策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不能經受他的考驗,那麼就將失去就藩的資格。
朱大壯是絕對不會把一群禍害放到地方上去的,他可是知道明末藩王的危害,怎麼會重蹈覆轍呢?
朱大壯也把自己的這種意誌傳導給了整個統治階層,在經曆過官二代們搞得貪腐案之後,勳貴們也充分認識到了如果教育不好後代,那對於整個家族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也樂於接受皇帝的這種理念,這種集體意誌使得炎夏帝國在成立之初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內部競爭力,成為了炎夏帝國在二戰當中獲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時間進入架空曆1938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當年三月,希特拉指揮第三帝國軍隊吞並了傑洛克共和國,徹底粉碎了“巴都體係”,並且於當年五月向鷹發兩國的盟國大波波提出了領土要求。
在這一年,第三帝國已經把軍隊擴大到了400萬的規模,光是空軍就擁有飛機4000多架。
而且應德科力二世的要求,朱大壯還把外籍軍團解散,讓原來的得國退役軍人回到了第三帝國。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就是傻子也知道戰爭不可避免了。
於是世界開始重新劃分陣營。
為了不重蹈覆轍,這一次第三帝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求與炎夏帝國結盟。
雖然兩個國家並不接壤,也缺乏陸上聯係通道。
但是兩國不但有傳統友誼,而且有共同的敵人——羅刹國。
所以這一次朱大壯沒有拒絕,而是和第三帝國遞交了《戰略同盟協定》。
而就在第三帝國和炎夏帝國結成盟國的第一時間,鷹國就放棄了與倭國的敵對立場,派出使節拉攏倭國加入以鷹發為首的《聯盟互助協定》。
於是世界上的兩大陣營成立了,一個是以第三帝國和炎夏帝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和以鷹發倭為首的聯盟國。
至於世界上的兩位兩極,黴國和羅刹國則還沒有選好陣營。
黴國是因為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嚴重,不願意在為鷹發兩國當冤大頭,所以黴國選擇了“光榮孤立”。
而羅刹國則是因為國家製度問題不被鷹發所接受,所以隻能獨自扛起布什主義的大旗。
但是麵對東西兩個方向的威脅,羅刹國也不敢大意。
一方麵羅刹國派遣使者嘗試與第三帝國接觸,達成互不侵犯條約,以便於共同瓜分大波波,從而在巴洲方向擴大戰略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