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帳篷之後,王凝之開始從後世的結果反推。
這一仗的結果是桓溫獲勝,收複洛陽;姚襄敗走,之後逃入了關中,但沒過多久就死於前秦之手。
問題在於姚襄是從哪裡逃走的?王凝之的前世記憶並沒有那麼詳細。
不過這個並不難推算,東、南方向都是桓溫的部隊,西邊倒是可以直接進入關中,但姚襄不可能帶著敗兵去攻打易守難攻的函穀關。
所以他隻能是北上,在秦、燕兩國邊界躲藏,再伺機西進。
想明白這個,王凝之開始猶豫要不要向桓溫進言,提前在北山部署兵力攔截姚襄。
解釋這麼做的理由不是問題,但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自己又不是諸葛亮,太過於未卜先知,是不會有人信的。
第二日,荊州軍準備進攻,桓溫將渡河的任務交給了桓衝,自己則帶著幕僚們在高處觀看。
桓衝派士卒砍伐大樹,在強弩的壓陣下,開始在伊水多處搭建浮橋。
姚襄兵力雖然劣勢,但數千騎兵的存在,讓他可以從容調度,集中局部優勢,阻礙荊州軍的搭橋進度。
不過這樣的焦灼沒有持續多久,輔國將軍戴施的水軍從黃河進入伊水,在船樓上居高臨下地對北岸的姚襄軍進行射殺。
姚襄無奈選擇後撤,桓衝則帶著精銳成功渡河,結陣於伊水之北,掩護大部隊快速通過。
桓溫隨大軍前進,登上船樓俯視前方的戰場。
姚襄並未拿出全部兵力,親率萬餘人的隊伍擋在五萬荊州軍麵前。
雙方都沒有在陣前聊上幾句的意思,戰鼓響起,令旗揮舞,荊州軍率先發動了進攻。
盾牌手呈扇形突前,長槍跟上,接著是弓弩手,後麵是刀矛壓陣,騎兵在兩側掩護,荊州軍結成的幾個方陣,很快便與姚襄軍撞到了一起。
姚襄的幾個兄弟分彆率一支騎兵在前麵衝殺,荊州軍的前排倒得很快,但斜舉的長槍阻止了騎兵的衝陣,後麵的弓弩手則是一輪齊射,便帶走一批姚襄的部下。
姚襄來回指揮,邊打邊退,努力不與荊州軍陷入陣地戰,以免被包圍。
荊州軍則步步為營,向前追擊。
忽然傳來一陣大喊,兩側的伏兵殺出,姚襄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還這麼做,是想在心理上影響到對手。
不過桓衝早有準備,一直未參加戰鬥的騎兵迎上前,攔下對方。
荊州軍的士兵們也絲毫不見慌亂,兩側的方陣開始展開,向中間合圍。
樓船上的桓溫見大局已定,心生感慨,“姚襄也算有勇有謀,可惜看不清大勢,洛陽哪裡是他可以覬覦的。”
王凝之在邊上掙紮許久,看著戰場上的激烈廝殺,他有些熱血沸騰,實在忍不住了,上前請示道:“姚羌形勢不對,肯定會率軍突圍,大將軍可派一支隊伍提前去攔截。”
這是他進入桓溫帳下後,第一次發表意見。
桓溫有些新奇感,笑道:“叔平以為該去何處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