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謝玄正在與領軍前來的桓石虔和桓伊等人商議對策。
“……燕軍在風陵、浢津和茅津對岸都部署了兵力,秦軍在潼關和蒲阪對岸也有大軍調動,但暫時還不知道秦軍是要進攻我們,還是打算支援燕軍的蒲阪。”
劉襲簡單地為眾人介紹了對手的情況。
桓石虔問道:“雙方的主帥都知道是誰嗎?”
“燕主慕容垂眼下正在河東郡城安邑,”劉襲答道:“秦軍這邊,看旗號是鄧羌領軍。”
桓伊歎息道:“都不好對付,主要還有一條大河阻隔。”
“水軍是我們的優勢,所以難的並不是登陸,而是怎麼站穩腳跟,”謝玄出言道:“燕軍沿河岸布防,又有秦軍在旁窺視,風陵渡不能選。”
風陵渡口屬於三方交彙之地,主動進攻的一方很容易被另外兩方夾擊,所以晉軍不僅不能在風陵渡口登陸,還得在潼關外部署兵力,阻止秦軍偷襲渡河的隊伍。
桓石虔問道:“浢津和茅津情況如何?”
浢津位於弘農城外,茅津位於陝城城外。
劉襲回答道:“兩個渡口已經被燕軍封鎖,兩側都設有軍營。”
黃河北岸不遠便是中條山,燕軍布防在中條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區域內,晉軍就算渡河成功,也得先突破燕軍的層層封堵,才能進入河東腹地。
廳內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在心裡盤算著進攻路線和需要付出的代價。
此次伐燕,朝廷指定的主帥是雍州刺史謝玄,兗州的桓伊和荊州的桓石虔為副,一同出兵的還有司州和豫州,數州兵力加起來,足有十萬之眾。
這種場合下,謝玄的表情十分嚴肅,斟酌了好一會,說道:“眼下黃河漲水,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不可錯過,我意先小作試探,看看秦軍的反應。”
眾將齊聲稱是,等著他的命令。
謝玄下令道:“鎮惡你領荊州軍前往湖縣,封堵潼關方向,子野你率兗州軍前往陝城,進攻茅津,我從弘農出兵,攻打浢津,五日後一起行動。”
眾人高聲領命。
謝玄又命劉襲率五千水軍在風陵渡和蒲津渡之間巡視,探查岸邊的秦軍動向,伺機而動。
很快,廳中眾將便紛紛離開,各自下去準備。
謝玄長舒一口氣,“做決定的時候,哪怕覺得自己沒問題,可這麼多人看著,還是有些壓力。”
剛剛趕來的謝琰笑道:“十萬人的統帥,有些緊張也正常。”
一直跟隨謝玄的謝朗則道:“秦、燕兩國的兵力加起來,恐怕也不下十萬,燕主慕容垂還親至,這一仗可不好打。”
“是啊,”謝玄歎道:“秦軍摻和進來,事情就有點複雜了。”
現在還不知道秦軍能支援到什麼程度,所以謝玄才決定先探探底。
前方的軍報一封接一封地傳到建康,王凝之雖然人在京城,身前卻是一幅巨大的並州地圖。
劉牢之看完兵力部署,說道:“燕軍防守嚴密,我們沒什麼取巧的空間,隻能強攻,用水軍戰船掩護步卒登陸,搶占渡口。”
“代價有點大啊,”王凝之歎道:“不知道幼度能不能下這個決心。”
謝安關心前方戰事,也在邊上看著,“我倒覺得這個不是問題,更擔心幾支隊伍在配合上出岔子。”
王凝之笑道:“幼度也顧忌這個,所以他沒有強行合兵,而是分兵進攻,況且鎮惡和子野都是明事理的人,我看這方麵不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