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青州和兗州的援軍抵達洛陽。
青州刺史朱序領軍兩萬,親自前來;兗州同樣出兵兩萬,但新上任的兗州刺史桓衝沒有過來,領軍的是兗州長史王恭。
桓伊在調任並州,前往晉陽後,沒有帶王恭赴任,而是將他留在了兗州。
大軍在城外駐紮後,朱序和王恭在王殊的帶領下,前往周王宮中,拜見王凝之。
幾人策馬走在城中,王恭看著繁華而有序的洛陽街市,表情凝重。
朱序則一臉輕鬆地和王殊笑道:“怎敢勞煩世子出城相迎,周王實在太客氣了。”
王殊的騎術不錯,手握韁繩,緩緩而行,笑道:“使君不遠千裡,前來支援,父親再三叮囑我,一定要借這個機會,多向使君學習。”
朱序愣了下,問道:“這次出兵伐秦,世子也要同去嗎?”
王殊笑著點點頭,“此中詳情,一會到殿中再細說。”
朱序應了一聲,若有所思。
王恭這時說道:“不知荊州的戰況如何,臨行前,豐城公托我代為詢問。”
王殊側頭看向他,“聽說還在僵持之中,荊州軍沒有收複順陽,但秦軍也並未突破荊州軍的防守,南下襄陽。”
“既然荊州遇襲,周王為何不先行救援?”王恭問道:“若是將進攻關中的大軍調往武關道,秦軍不早就被逼退了。”
朱序皺了皺眉,覺得王恭這樣責問王殊,有些無禮。
王殊倒是不以為意,笑道:“各路大軍如何分工、如何配合,都是各路主將來洛陽商議後的決定,王長史如此一問,是擔心荊州軍擋不住秦人的兵鋒嗎?”
他看著笑眼盈盈,但在王恭眼裡,卻是笑裡藏刀。
“沒有,我自然是相信荊州軍的,”王恭回道:“隻是覺得秦軍進入荊州,一方百姓遭難,周王應該先救民於水火之中,而不是趁機出兵關中。”
他說得愈發不客氣,王殊身邊的何無忌和劉裕等人都是麵帶怒色,連朱序也策馬靠近了些,打算製止王恭的連續詰難。
不過王殊已經笑著答道:“王長史心念百姓,令人佩服,但秦晉之間,乃是國戰,並非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將士們征戰沙場,更是講不了仁義道德,父親和諸位將軍做出現在的決定,想必是從全局考慮的。”
他這話頗顯大氣,既承認王恭考慮百姓是好的,又說明兩國交戰,當以大局為重。
朱序終於可以插上話了,“世子說得對,兩個月前的殿中議事,我也在場,若是大軍齊聚襄陽,秦軍要麼據城而守,要麼裹挾百姓,退往漢中和武關,那樣對荊州百姓而言,才更是一場大難。”
王恭無話可說,在馬上拱拱手,對兩人的解惑表示感謝。
王凝之早已在殿中等候,看到朱序和王恭進來,向他行禮,笑道:“次倫遠在青州,老是麻煩你過來,我心難安。”
朱序趕緊道:“周王客氣了,為國效力,義不容辭。”
王凝之點點頭,又看向王恭,“孝伯在兗州一向可好,幼子接手後,一應事務可還順利?”
王恭躬身回複,“承周王惦記,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