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城,晉軍的進攻來到第三日。
大荔城未敢輕動,一直沒有派出援軍,鄭縣派出的一千人有去無回後,也再無動靜。
孤立無援的華陰城經過數日的戰鬥,城牆的夯土有些脫落,顯得坑坑窪窪,打翻的金汁和飛濺的鮮血覆蓋了整個城頭,層層疊加,衝洗之後,仍散發出一種令人作嘔的氣味。
城頭已經看不到民夫的蹤影,在第一天見識了戰鬥的殘酷、又經曆了死傷慘重之後,百姓們都關門閉戶,不願配合守軍作戰了。
守將不敢逼迫百姓,不然外有強敵,內起民亂,這城隻怕一日也守不住。
朱序在城下觀戰,平靜的麵容下隱藏著焦慮,按他的預計,長安的反應就算再慢,七日之內,派出的援軍總能趕到華陰。
而如果進攻合陽的苻融果斷回撤,五日便夠了。
所以朱序已經傳令何無忌和王恭,命二人派軍前壓,密切關注長安和大荔方向的秦軍動向。
華陰的攻城仍在繼續。
長安,收到晉軍繞道後方,突襲華陰的消息,苻堅在禦座上呆滯了好了一會。
梁讜急道:“陛下,不可再遲疑了,必須立刻調進攻襄陽的隊伍回師,先拱衛關中。”
發愣的苻堅被他的話驚醒,恢複鎮定,搖頭道:“來不及了,隻能調陽平公回救,或者從長安出兵。”
梁讜則堅持己見,“長安禁軍所剩不多,一再調離,京畿百姓難安,為關中穩定,陛下務必先放棄奪取襄陽,調回大軍。”
苻堅猶豫了下,說道:“朕會差人通知前線,若事不可為,便分兵駐守,暫且回師。”
梁讜更傾向於將魏興和順陽兩郡都放棄,固守漢中和武關,但看到苻堅的表情,他還是輕歎一聲,選擇了同意,拱手稱是。
於是長安出兵兩萬,由右將軍都貴率領,前往華陰,又派左將軍竇衝前往大荔,分陽平公苻融之兵,兩路同時救援。
苻堅給苻融和朱肜下令,進攻合陽的事可以稍緩,不讓晉軍繼續西進即可,但救援華陰,不可延誤。
幾道旨意下去,大臣們相繼退出大殿。
苻堅坐在上方的禦座,看著空蕩蕩的大殿,有些不甘。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秦國麵對王凝之,已經變得如此力不從心了呢?
想當年,關中何等強盛,南滅仇池,吞並漢中,北滅涼、代,西域稱臣,東攻河東,鮮卑卻步,這才過了幾年,都被人打進關中來了。
洛陽的王凝之同樣在感慨此事,“秦國強大之時,有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之象,不想短短數年之後,便左支右絀,狼狽不堪,你們以為是為何?”
崔逞笑道:“夷狄如何能做天子,不過逞一時之雄罷了。”
王凝之搖搖頭,“苻堅推行漢化,精通儒學,與漢人無異,叔祖這話,未免淺薄了些。”
“我看是積攢不夠,”皇甫真說道:“秦國立國不過三十年,所謂強大,也隻是近二十年的事,缺乏底蘊卻快速擴張,本就是取禍之道。”
王凝之想了下,歎道:“這話倒是有些道理,仔細算來,眼下距桓元子攻至灞上,秦人堅壁清野,不敢迎戰,也才二十多年,真的恍如隔世一般。”
這三十年,天下的變化太大了,起起落落,你方唱罷我登場。
慕容垂心有所感,這風雲突變的三十年,他一直在舞台上,看著燕國從遼東來到中原,同樣的盛極一時,然後分崩離析,苟延殘喘,直到徹底退場。
“興衰更替,都是天命,如今看來,天命當在周王。”
王凝之笑著擺擺手,“天命之言虛妄,不足為道,依我之見,秦國興衰,皆係於王景略一人之身,秦主苻堅雄才大略,但景略原來死不得。”
燕國舊臣均是心有戚戚,燕國的衰落同樣是因為慕容恪之死,秦燕兩國在這一點上何其相似。
皇甫真笑著緩和氣氛,說道:“便如管仲輔助齊桓,一朝疾臥牙刁狂,仲父原來死不得。”
王凝之點點頭,“從這點看,秦主苻堅比齊桓強,至少他不是因為昏聵、親信小人而導致國家衰落。”
討論完苻堅,話題重新回到戰事上。
慕容垂說道:“華陰城數日未能攻克,而秦人援軍將至,必須早做打算,要麼增兵,要麼暫時撤到河岸附近,將秦軍的戰線拉長,不在城下與他們交戰。”
王凝之微微頷首,以示讚同,補充道:“增兵的話,隻有汾陰的謝玄和湖縣的慕容紹距離較近,前者可以牽製苻融,後者可以支援朱序。”
撤軍的事,王凝之沒有回應,因為還沒到那一步,再說他相信前線的朱序會做出準確判斷。
皇甫真說道:“兩邊各有兩萬人,就算全部進入關中,兵力也就勉強自保,進取不足。”
“差不多了,”王凝之笑道:“再多,秦主苻堅就該親自領軍來和我決戰了,我可還沒做好準備。”
幾支晉軍加起來,已經有十幾萬,如果這都拿不下華陰,那再增兵也沒用,因為苻堅肯定會禦駕親征,帶著長安的禁軍前來拚命。
眾人想了想,對此表示認同。
慕容垂提醒道:“數支隊伍一起進入關中,周王必須做好安排。”
他說的其實就是謝玄和朱序的問題,謝玄官爵更高,但進攻華陰是朱序主持的,而且朱序背後還有名義上的統帥王殊。
所以王凝之想了下,說道:“傳令下去,命雍州刺史謝玄和弘農太守慕容紹渡河,進入關中,配合前線戰事,受青州刺史朱序節製。”
眾人對他的決定稍感意外,但還是齊聲領命。
等謝玄和慕容紹收到快馬傳遞的消息,已是隔日,兩人不敢耽擱,謝玄從汾陰渡河,來到合陽城外,慕容紹則先經風陵渡到蒲阪,然後乘船,經黃河到渭水,與先頭部隊會合。
進入關中的兵力增加,王殊加緊征調民夫,往汾陰和蒲津渡運送物資,以為後備。
好在有劉穆之和崔宏從旁協助,他才不至於手忙腳亂。
兩國的多支軍隊,一起向大荔和華陰方向移動,爭分奪秒。
喜歡穿越東晉,山河共挽請大家收藏:()穿越東晉,山河共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