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當下,滬市音樂學院兩名學生,在1959年便以我國著名的中國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背景。
創作了以西洋樂器來演奏的協奏曲。
來表明他們的觀點,證明華夏人有能力讓西式的樂器,既能夠表達西洋人的感情,同樣,也能傳達華夏人的情感。
這首《梁祝》最初問世,由國內一位俞姓天才小提琴演奏家首次表演。
此曲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同年,這首曲目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10周年紀念的音樂作品而聞名。
還進行了一場盛大的巡演。
也就是說,這首曲目在近兩三年內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學習的,模仿的人很多。一直無人超越!
真正敢拿上台表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有了名人在前麵優秀亮眼的成績,沒人敢拿雞蛋碰石頭。
所以,當報幕員報出這首曲目時。
引起現場一陣騷動。
觀眾席有人諷刺、有人期待,更有人還沒有聽到場上的表演者開始演奏,就當眾“籲”聲一片。
小棗兒完全不理會現場觀眾的反應。
上台做好準備後,她便在伴奏的配合下開始了演奏。
這首曲目按劇情可分為七段:愛情序曲、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樓台會、墳前化蝶。
完整版有近半個小時。由於時間有限,她隻節選了最開始的兩段愛情序曲和草橋結拜來表演。
這兩段的演奏需要近5分鐘左右,由學校伴奏組的長笛表演者、豎琴表演者和大提琴表演者配合伴奏。
在輕柔的弦樂背景下,長笛吹出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序曲畫麵。
接著由台中央的小棗兒獨奏小提琴,奏出富有人間詩意的愛情主題。
隨後大提琴加入與小提琴形成對答,表現草橋結拜的真摯感情。
這其中,每一個樂器的演奏者,都是學校頂尖的水平。
他們的配合使這首最具代表性的中式愛情故事,有了一個很完美的呈現。
把愛情最美好的初遇以及心動時刻展現得淋漓儘致。
觀眾席上的人由好奇、不看好,到最後,也被這段演奏拉入了故事當中,並沉迷在這段音樂裡。
場上的最後一個音符落下後。
現場靜默良久,突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從這熱烈的掌聲裡,就能聽出這首協作曲表演得有多成功。
謝幕時,小棗兒請出了今天為她伴奏的所有人上台。
他們同時向現場的觀眾深深鞠躬,在幕布落下後,一行人才悄然退場。
隨後,她來不及換下禮服,又拿著話筒跟著男主持人吳勇一起上台。
繼續為接下來的節目報幕。
小棗兒身上的這身旗袍是改良版的,上身是旗袍版的修身設計。下擺則是闊擺曳地長裙。
特彆是在這樣的場合上穿,把中國風的端莊優雅很完美的展現了出來。
任誰看了,都覺得這身著裝很是莊重。
也很適合主持的時候穿。讓人完全挑不出錯!
也不知是小棗兒之前的表演太過令人震撼,還是什麼原因。
跟在她後麵表演的幾個個節目就顯得表現平平。
觀眾的掌聲也是稀稀拉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