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棗兒又回給葉玉蘭幾個炸湯圓和兩個火龍果。
沒過一會,嚴淑琴、餘部長的媳婦周海燕。
以及家器廠廠長李坤的媳婦吳素蓮,也把家裡做的吃食送了些過來。
華夏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講究有來有往。
家屬院裡也是這樣,過節的時候,家裡做了好吃的。
就會給走得近的人送一點嘗嘗鮮。
收到贈禮的人也會把家裡的吃食回一點。
有來有往的情誼格外暖人心,這種人情來往小棗兒現在也適應了。
甚至覺得挺有意思的。
大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各地的特色食物都不一樣。
這幾年,小棗兒也是品嘗到了不少地方的美食。
回到廚房裡,小棗兒準備撿幾個炸湯圓給閔家老兩口送點去。
賀驍說:“不必去了,爺爺給閔爺爺家裡送了些湯圓麵。
咱們這湯圓麵是爺爺跟閔爺爺昨天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用石磨手工磨出來的。”
“這湯圓麵還要用石磨磨?”小棗兒很是疑惑。
老爺子笑道:“可不!磨出來後把麵漿沉幾個小時。等水漿分離後,把上麵的水舀出來。
在麵漿上麵鋪一層床單隔著,把草木灰倒在床單上麵。這樣就用草木灰能把麵漿裡的水份吸乾。
放置一夜,才能有這湯圓麵。”
“啊!原來想吃點湯圓這麼麻煩啊!”
“可不!著急吃的話,當天還吃不進嘴。”
小棗兒想起,空間倉庫裡有很多糯米粉,以後可以取一些出來放在家裡。
想吃的時候,加點水把糯米粉調上就能吃。
有了大家的互贈,這個小年飯桌上的食物瞬間豐富了。
看著桌上大部分的食物都是鄰裡之間送來的。
小棗兒對賀驍道:“幸好你今天炸的湯圓夠多,不然,吃了彆人的東西還沒有回禮的。”
“我猜到大家會送東西來,特意多炸一些。”
老爺子很喜歡葉玉蘭送來的高粱粑粑。
“這高粱粑粑真好吃!入喉的口感細膩軟滑。”
老爺子說完又咬了一口。
小棗兒也跟著嘗了嘗。
入口那一瞬間,高粱獨有的醇厚香氣在舌尖散開,帶著淡淡的清甜。
粑粑質地軟糯,卻又不失韌性。
每嚼一口,都能感受到它細膩綿密的口感。
它不似其他糕點那般甜膩,這份恰到好處的清甜,讓人越吃越上癮。
小棗兒吃著吃著,不禁感歎:“這高粱粑粑看似普通,沒想到口感這麼好。跟糯米粑粑的口感完全不一樣。”
賀驍笑著說:“這高粱粑粑製作也有講究,得把高粱脫皮磨成粉,再經過發酵等工序,才能做出這麼細膩的口感。”
小團子們見大家都說高粱粑粑好吃。他們也想吃。
可小棗兒怕他們吃的時候,被這些粑粑粘在喉嚨裡下不去。
不敢給他們吃。
大人越是不讓吃,小團子們就越想嘗嘗。
小團子們笑眯眯的看著大人,小手偷偷去抓盤子裡的高粱粑粑。
大人們在心裡偷笑,表麵上還得配合著小團子們。
裝作沒有看到他們的小動作。
三個小家夥終於嘗到了高粱粑粑。
但是,他們似乎不太喜歡這個味道。
更喜歡爸爸做的油炸湯圓。
因為爸爸炸的湯圓裡麵包了糖和芝麻,又香又甜。
下午,賀驍在家裡做木工。
他跟小棗兒商量,打算給寶寶們一人做一個兒童版的電動摩托車。
這摩托車的外殼采用木製的。
刹車和電瓶小棗兒已經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