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楓的“虛擬警告會議”後,龍國政府的反應迅速而精準,一份名為《全國情緒調控與異常變異應對行動綱要》的紅頭文件,連夜從九道部發出,轉眼之間,覆蓋了全國各省市的行政機構。
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通稿,也沒有在廣播中大張旗鼓地宣傳,但一種無聲的風暴,已然在全國範圍悄然展開。
“淨化計劃”,這是九道部為此次行動所設的代號,表麵上是心理衛生工程的延伸,實際上卻是全國範圍內的一次“情緒清洗”。
“我們不是要讓人民不再悲傷、憤怒或者恐懼,”一位九道部高層在會議中說,“而是要在無法避免的情緒波動中,建立一個調節機製,控製負麵能量的蔓延。”
核心目標有三項:
情緒數據收集與風險分級
每個城市設立“心理溫度中心”,每日收集城市社交平台上的情緒數據,並將其可視化,用於預判局部負麵能量爆發風險。
公共正麵情緒投放機製
政府聯合文娛部門、心理協會,啟動“正能量文娛計劃”。重點鼓勵製作輕鬆、搞笑、療愈類綜藝節目與影視作品,並將其精準投放至高風險區域。
在學校、企業與社區建立“情緒觀察員”製度,培訓大批基層心理輔導員,通過“線上匿名交流平台”引導排解情緒,同時設立早期變異體識彆機製,逐步規範應對流程。
在京城中,地鐵站的大屏幕換成了“每日情緒曲線”,藍色代表平和,黃色是緊張,紅色則是危險。很多人起初不以為意,但很快就發現,這些曲線和自己情緒的同步率出奇地高。
“你今天也看到了嗎?東城區那塊紅了整整兩個小時!”
“我說我心煩氣躁原來是區域共振……嚇人。”
“心理溫度這玩意比天氣預報還準啊!”
而在江南某中學,一位高二女生在匿名平台發出“感覺呼吸很重,好像身邊空氣在發黑”的留言,立刻引起“觀察員”係統的報警。短短十分鐘內,輔導老師、小型無人機和一位九道部實習員趕到現場。
結果發現,該女生所在班級三天前剛經曆了一次校級模擬考,連續熬夜、激烈競爭、師長施壓,引發了小範圍集體情緒坍塌。
更關鍵的是,有三位學生體內的“情緒汙染指數”已超臨界線,正處於“感應階段”——這是九道部從r國變異資料中提煉出的新術語,代表可能轉化為初級變異者的臨界點。
“差一點,就演變成校園級事件。”九道部督查員臉色凝重地說。
為了應對日益緊迫的情緒問題,龍國正式設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部門——情緒防控局ecp),直屬九道部,表麵是心理應急處理機構,實際上是掌握全局變異風險的核心機構。
該機構由“心理學專家+技術工程師+社會學家”三位一體組成,其核心職責不僅是管控情緒,更是監控“負能量傳播路徑”。
他們發現,網絡上的某些視頻、言論、乃至段子,在無意中強化了恐懼、憤怒、無力感這些情緒,導致局部網絡社群“超量爆炸”。
於是,情緒防控局迅速出手:
封禁了200餘個傳播過度負麵內容的匿名賬號;
與視頻平台合作,啟動“情緒審核機製”,將內容劃分為a平和)、b刺激)、c危險)三個等級;
上線“情緒地圖”小程序,市民可查看自己周圍的情緒等級和變化趨勢,主動選擇出行與生活節奏。
一時間,市麵上出現了不少搞笑主播自我轉型的現象:
“大家好,我是原來講都市奇聞的老趙,現在改行講笑話了!今天來一個‘氣死婆婆’版的小品,保您笑到升天!”
連線上的佛係帶貨主播都成了新晉“情緒大師”:
“這款茶不是讓你減肥的,是讓你安心的……心靜了,肚子自然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