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很早之前就在圖譜上看過古代手工製作筆墨紙硯的方法,他也琢磨了很長時間,隻不過,製作的工藝非常精細,需要耗用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完整的做出來。
就光是墨,都需要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成功做出來,這種墨並不是鋼筆用的墨水,而是毛筆用的墨錠。
鋼筆使用的墨水是利用現代化學工藝製作出來的,使用溶劑後,製作方便。
而墨錠則是純手工製作,收集油煙,加上動物膠,凝固後,進行千萬次的捶打後形成的固體。
使用時需要研墨,墨錠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全不是現代的墨水所能比擬的。
不光是墨,手工製作紙和筆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劉田將圖譜所記載的製作方法公布出來,並且專門成立了造紙坊和筆墨坊,招聘工匠,專門製作筆墨紙硯。
學堂擴建完成後,招收8歲以上,15歲以下的學生,第一批入學的孩子一共有128人,每間教室分配40幾個學生。
數巫和他的兩個助手每人負責一間教室的教學任務,劉田並沒有嚴格規定每天的教學時間,隻要在一年內教會這些孩子數數和寫字就可以了。
帶回來的銅交給了揮,並讓他負責安排招工去數部落開采運輸銅礦石,製作排水管道的工作要提上日程了。
目前,華城內的各個作坊都歸屬於部落,開支用度自然也從公庫裡麵支取。
支付工匠們的報酬,招募運輸原料的工人等都需要支付薪酬,另外就是為建設華城而招募的勞工,這些零零總總的加起來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分戶後,第一季糧食才剛剛種植下去,距離收獲的季節尚早,無法收稅,所以,公庫裡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對外貿易。
鱷魚池已經暫停捕獵,劉田決定禁捕一年,除非是發生重大危機,否則任何人都不允許去鱷魚池中捕獵。
獵人們隻能去其他地方狩獵,但狩獵本就不穩定,所以這一塊的收入並不可觀。
養殖的山羊和巨鼠,劉田也不敢過分宰殺,這些都是華部落的壓箱底,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大動它們的。
華部落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對外貿易,利用陶器和鐵製工具,從其他部落換來食物充實公庫,用來支付各項開支。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分戶後,劉田感覺壓力倍增,以前所有的族人都在一起勞動,一起吃飯,大家要吃飽就一起吃飽,要挨餓就一起挨餓,但現在不一樣了,分戶之後,公庫裡有沒有糧食,與族人們就沒有多大關係了,他們也不會去管。
所有的壓力現在都在劉田一個人身上了,不過,劉田也知道,部落初具規模,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要分戶,實現私有製,這是曆史的規律,他必須要遵循這個規律。
去年的這個時候,劉田派了一批農夫去了周邊的十幾個部落,教會了他們種植糧食,在秋天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各個部落都收獲了不少的糧食,然後用糧食來交換華部落的陶器,鹽巴和鐵器。
今年,劉田決定如法炮製,繼續派農夫去其他部落,幫助這些部落擴大種植麵積。
隻要經過兩年的種植和收獲,劉田相信,這幾個部落以後就不需要華部落的幫助,而能夠自己種植糧食了。
各家各戶都將糧食種了下去,今年粟米的種植麵積比去年翻了一百番都不止,一是因為部落人數的增加,二是因為分戶後,鼓勵墾荒的政策,讓農夫們有了十足的乾勁,光是開墾出來的荒地就達到了六千多畝,加上原有的幾百畝耕地,平均每一戶的耕地麵積達到了十畝以上。
等糧食都種下去後,油菜也到了收獲的季節,榨油坊負責油菜的收獲和榨油,然後再擴大種植麵積,不過,這裡的氣候,油菜隻能一年一季,油量並不多,菜籽油對於華部落來說也是稀有物,不僅不能對外貿易,就連對內,也是高價出售。
空出來的油菜地,施肥後,就接著種上野麻,對於劉田來說,耕地空著就是浪費,這時候種野麻,在秋季前還可以再收獲一茬。
穀城外圍,水稻種子開始發芽生長,由於穀城沒有墾荒,長出來的水稻綠苗也不需要移栽,就任由它們自由生長,按照以往穀部落族人們的經驗,這幾千畝水稻即使靠天收,每年也能收獲十幾萬斤糧食。
等到今年秋天,水稻收獲後,就有足夠多的種子,可以墾荒大麵積推廣種植了。
穀城已經建起了一百多座瓦房,已經有一小部分族人住進瓦房裡了,不過,分戶還沒開始,要想所有穀城的族人都能住進瓦房,估計要等到秋天了。
與此同時,穀城內一些基礎的配套設施也在慢慢建設中,最基礎的像水井,陶器作坊,鐵器作坊等這些手工作坊也建了起來。
另外就是,一部分族人被安排去墾荒,種植野麻。
因為織布很難很費時,麻布始終是緊俏商品,華部落不會對外出售麻布,野麻的生命力頑強,自然種植的越多越好。
華城的織布坊內,木工們已經造了十多架織布機,幾乎是整天不停歇的織布,去年收獲的野麻也還沒織完。
不過,這並不影響野麻的種植,等穀城的織布坊建好後,就可以安排族人進織布坊織布做衣服了。
整個華部落,目前隻有一小半的人有布衣穿,因為打敗穀部落後,人口暴增,還有一大半的人沒法穿上布衣。
不過,以後的布衣肯定是要用糧食或是其他食物來交換了,不可能還像以前那樣分配了。
喜歡原始蠻荒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原始蠻荒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