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晶語:深海藍眼下的星辰之諾
太平洋的浪濤拍打著“探索號”的船身,林夏趴在甲板的欄杆上,手裡捏著爺爺那張深海照片。照片裡,爺爺潛水服的反光與深海藍晶的微光交融,蕭凡悄悄走過來,將一件疊好的潛水服搭在她肩上:“陳禾剛校準完深潛設備,老周的深海晶坯也快燒製好了,要不要去實驗室看看?”
林夏回頭時,正撞見蕭凡眼底的笑意——那笑意裡藏著和雪山冰洞、沙海金泉時一樣的期待。她跟著蕭凡往實驗室走,途經數據艙時,屏幕上正循環播放著深海藍眼泉的探測畫麵:三千米深的海底,一道淡藍色的光帶在黑暗中蜿蜒,像藏在深海裡的星河。“阿凱說這光帶是深海藍藻連成片形成的,”蕭凡指著屏幕上的光點,“但最近探測發現,光帶的亮度越來越暗,科考站的人懷疑是海底熱泉活動減弱,藍藻的生存環境在惡化。”
實驗室裡,老周正盯著窯爐的溫度表,瓷漿裡混合的深海火山岩粉泛著細碎的銀光。“蕭凡剛送來的高壓測試數據我看了,”老周頭也不抬地說,“晶坯的抗壓層得再加厚兩毫米,不然下到三千米深的地方,容易被水壓擠裂。”蕭凡立刻接過老周手裡的圖紙,指尖在觸控屏上快速滑動:“我把晶坯的結構改成蜂窩狀吧,既能減輕重量,又能增強抗壓性,之前在沙海做防護網時試過類似的設計,效果不錯。”
林夏蹲在一旁,翻著爺爺日記裡關於深海的記錄,突然指著一段文字說:“爺爺寫過‘深海藍藻需熱泉的礦物質滋養,藍晶則需藻的熒光能量維持活性’,或許我們可以在晶坯上留幾個小孔,讓熱泉的礦物質能滲進去?”蕭凡湊過來,和林夏一起盯著日記上的字跡,手指輕輕點在“熒光能量”幾個字上:“陳禾說藍藻的熒光裡含有一種特殊的酶,能促進晶體生長,要是能把這種酶提取出來,塗在晶坯表麵,說不定能讓藍晶和藍藻更快建立共生關係。”
兩天後,“探索號”抵達深海藍眼泉附近的科考站。科考站的站長老李早已在碼頭等候,他手裡拿著一個密封的玻璃罐,罐裡的深海藍藻正發出微弱的藍光:“這是上周從藍眼泉采集的樣本,你們看,藻葉的邊緣已經開始發白,要是再找不到辦法,這片藍藻可能就要消失了。”蕭凡接過玻璃罐,仔細觀察著藍藻的形態,轉頭對林夏說:“和爺爺照片裡的比,現在的藍藻確實瘦了不少,根須也短了很多。”
深潛計劃定在第二天清晨。蕭凡和林夏穿上重型潛水服,背著裝有深海晶坯和藍藻樣本的設備箱,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潛入海中。隨著下潛深度增加,周圍的光線漸漸變暗,隻有潛水服頭盔上的探照燈在黑暗中劃出一道光柱。“還有五百米就到藍眼泉了,”蕭凡的聲音通過通訊器傳來,帶著輕微的電流聲,“注意觀察周圍的藍晶分布,要是發現異常,立刻告訴我。”
林夏的心跳漸漸加快,當那道熟悉的淡藍色光帶出現在視野裡時,她忍不住屏住了呼吸。但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令人揪心:原本該連成一片的藍藻,如今隻剩零星幾株散落在海底,藍晶也大多失去了光澤,像蒙塵的星星。“熱泉的溫度比探測數據低了1.5c,”蕭凡的聲音帶著一絲凝重,“礦物質的濃度也下降了,難怪藍藻會變成這樣。”
兩人小心翼翼地靠近藍眼泉的泉口,蕭凡先將老周製作的深海晶坯放在泉眼周圍,蜂窩狀的晶坯接觸到海底的瞬間,表麵的銀紋立刻亮起,在黑暗中形成一道銀色的光環。“我來固定晶坯,你把藍藻樣本放進去,”蕭凡一邊調整晶坯的位置,一邊對林夏說,“記得按照爺爺日記裡說的,把樣本放在晶坯的小孔旁邊,讓熱泉的礦物質能剛好滲到藻的根須上。”
林夏點點頭,小心翼翼地將藍藻樣本從設備箱裡取出。當藍藻的根須觸碰到晶坯的小孔時,奇跡突然發生:晶坯上的銀紋與藍藻的藍光交織在一起,一道淡藍色的能量波順著泉口蔓延,周圍原本黯淡的藍晶漸漸恢複了光澤,幾株沉睡的藍藻也慢慢舒展葉片,發出更亮的熒光。“成功了!”林夏的聲音透過通訊器傳來,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
回到科考站後,蕭凡立刻和陳禾一起分析深潛時采集的數據。“藍晶的活性指數比之前提高了60,”陳禾指著屏幕上的曲線,“藍藻的熒光強度也在上升,看來它們已經開始建立共生關係了。”蕭凡卻皺著眉頭,手指在鍵盤上敲擊著:“但熱泉的活動還是不穩定,要是礦物質的濃度繼續下降,就算有晶坯和藍藻的共生,也維持不了多久。”
接下來的幾天,蕭凡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改進晶坯上。他和老周一起,在晶坯的蜂窩結構裡加入了一層吸附膜:“這層膜能吸附海水中的礦物質,就算熱泉活動減弱,也能為藍藻提供養分。”林夏則跟著老李去科考站的培養室,觀察藍藻的生長情況,蕭凡每天都會抽空過來,和她一起記錄藍藻的葉片長度、熒光強度,偶爾還會給她帶一杯熱可可,驅散深海科考站的寒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實驗進行到第八天,蕭凡和林夏再次深潛到深海藍眼泉。這一次,海底的景象讓他們驚喜不已:原本零星的藍藻已經連成了成片的光帶,藍晶的光芒與藍藻的熒光交織在一起,將黑暗的海底照得如同白晝。“礦物質的濃度穩定下來了,”蕭凡看著檢測儀上的數據,“晶坯的吸附膜起作用了,而且藍藻的熒光酶真的促進了藍晶的生長,你看,這些新長出來的藍晶,比之前的更透亮。”
林夏蹲在藍藻旁邊,輕輕觸碰著葉片上的熒光,突然發現藻葉上附著著細小的晶須——那是藍晶與藍藻共生的證明。“爺爺要是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很開心,”林夏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蕭凡悄悄握住她的手,隔著潛水服的手套,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溫度:“他一直都在看著我們,從雪山到沙海,再到深海,他的共生之約,我們一直在替他實現。”
離開深海藍眼泉的前一天,團隊在科考站附近的海底埋下了第七塊“共生晶碑”。碑體正麵刻著深海藍藻與深海藍晶的圖案,背麵則刻著爺爺照片背麵的那句話:“深海藏藍眼,藻晶共發光,高壓無懼,低溫無傷。”老李送給林夏和蕭凡各一枚用深海藍晶磨成的吊墜:“這吊墜能在黑暗中發光,就像深海裡的藍藻和藍晶一樣,希望你們接下來的旅程,永遠有光相伴。”
“探索號”駛離科考站時,蕭凡站在甲板上,陪著林夏一起望著漸漸遠去的深海。林夏手裡握著藍晶吊墜,蕭凡則拿著一張新的航行地圖:“下一站是亞馬遜雨林的‘霧林綠泉’,之前在雪山時,卓瑪提到過那裡的霧蕨和我們在沙海見到的金晶能形成共生關係,陳禾已經聯係了當地的原住民部落,他們會幫我們帶路。”
林夏低頭看著爺爺的日記,新貼上的深海藍藻照片旁邊,蕭凡悄悄畫了一個小小的笑臉。“你什麼時候畫的?”林夏抬頭問,蕭凡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昨天你在整理日記時,我看你對著照片發呆,就想給它添點不一樣的東西。”林夏忍不住笑了,將日記抱在懷裡——這日記裡,不僅有爺爺的足跡,還有她和蕭凡、陳禾、老周一起走過的路。
航行途中,陳禾拿著剛檢測完的霧蕨樣本走進駕駛艙:“亞馬遜的霧林濕度有90以上,還有很多未知的昆蟲和植物,我們得準備好防蚊蟲和防黴的設備。”蕭凡立刻接過樣本,仔細觀察著霧蕨的葉片:“葉片上的絨毛能吸附霧氣中的水分,要是能把這種絨毛的結構複製到晶坯上,說不定能讓晶坯更好地適應霧林的潮濕環境。”
林夏靠在窗邊,看著窗外的大海,蕭凡走過來,將一杯熱咖啡遞給她:“還有五天就能到亞馬遜了,老周說這次要在晶坯裡加入霧蕨的提取物,讓晶坯能和霧林的生態係統更好地融合。”林夏接過咖啡,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她望著蕭凡的眼睛,突然覺得這場跨越海陸的探索之旅,因為有他的陪伴,變得更加溫暖。
夜晚,“探索號”在平靜的太平洋上航行,甲板上灑滿了星光。蕭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欄杆旁,望著遠處的海平麵。“你說爺爺當年是不是也像我們這樣,”林夏輕聲說,“帶著對自然的敬畏,去尋找每一種共生的可能?”蕭凡點點頭,輕輕握住林夏的手:“一定是這樣,而且他肯定沒想到,他的約定,會讓我們走得這麼遠,認識這麼多誌同道合的人。”
林夏低頭看著爺爺的日記,在最新一頁寫下:“深海的藍,是星辰的諾,下一站的綠,是霧林的歌。”她知道,隻要有蕭凡在身邊,有團隊的陪伴,這場與自然的共生之約,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把爺爺的足跡,連成一片守護地球的綠色長城。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