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晶語:火岩紅泉畔的火苔之誓
大西洋的海風裹著鹹濕的暖意,拂過“探索號”的甲板。林夏將塔卡送的霧引草種子小心翼翼收進帆布包,指尖觸到包底青稞種的顆粒感時,頸間的藍晶吊墜忽然輕輕震動。蕭凡抱著一疊火岩紅泉的勘探資料走來,腳步放得很輕,生怕驚擾了正對著地圖出神的她:“老周的火岩晶坯剛出窯,我去看過了,混了火苔角質層粉末的塗層泛著淡紅,和照片裡火岩的顏色幾乎一樣。”
林夏抬頭,恰好看見蕭凡袖口沾著的瓷粉——那是連日幫老周調整晶坯模具留下的痕跡。她接過資料,第一頁便是東非火岩紅泉的航拍圖:暗紅色的火山岩在地表鋪成起伏的脈絡,一道赤紅的泉水從岩縫中湧出,周圍零星點綴著暗紅的火苔,像撒在大地的火星。“阿凱昨天發消息說,火岩紅泉最近的水溫比去年高了2c,”蕭凡指著圖中泉眼旁的裂痕,“火山岩的縫隙也變寬了,可能會有碎石滑落,我準備在設備箱裡加一層緩衝墊,之前在雪山防冰縫落石的設計可以稍作修改。”
兩人並肩往實驗室走,途經儲物艙時,聽見老周正對著窯爐歎氣。“怎麼了?”蕭凡率先推門進去,隻見老周手裡捏著一塊開裂的晶坯,瓷片上的火苔紋路斷成幾截。“火岩粉末的熔點比預想的低,窯溫一高就容易開裂,”老周把晶坯放在工作台上,“剛才試了三次,都在降溫階段崩了。”蕭凡拿起瓷片仔細觀察,指尖劃過裂痕邊緣:“我們把晶坯的內層換成沙海金晶的蜂窩結構吧,金晶的耐熱性強,能緩衝降溫時的應力,之前在深海做抗壓層時,這種內外層不同材質的設計很管用。”
林夏蹲在一旁翻爺爺的日記,忽然被夾在頁間的一張火岩標本吸引——標本是暗紅色的火山岩,上麵還粘著幾絲乾枯的火苔,旁邊的批注寫著:“火苔畏澇,火岩畏寒,紅泉之水可調和,需借晶之溫鎖水,借苔之韌固岩。”她立刻把日記遞到蕭凡麵前:“爺爺說火苔能加固火山岩,說不定我們可以在晶坯表麵刻上火苔根須的紋路,讓火苔的根能順著紋路紮進岩縫裡?”蕭凡湊過來,手指點在“晶之溫鎖水”幾個字上:“陳禾說火苔的根須能分泌保水黏液,要是把黏液混進晶坯的塗層裡,既能幫火苔鎖水,又能讓晶坯和火山岩貼得更牢。”
三天後,“探索號”抵達東非火岩紅泉附近的補給站。阿凱早已帶著駱駝隊等候在路邊,他身後跟著個紮著小辮的男孩,手裡捧著一個陶碗,碗裡盛著暗紅的泉水。“這是我弟弟阿木,”阿凱笑著把男孩推到前麵,“他說要給你們送火岩紅泉的泉水,阿婆說這水沾過火苔的靈氣,能讓晶坯更快和紅泉建立聯係。”蕭凡接過陶碗,低頭聞了聞,泉水裡帶著淡淡的礦物香:“和沙海金泉的味道不一樣,更烈一點,應該是礦物質濃度更高。”他把泉水遞給林夏時,特意用掌心托著碗底:“小心燙,紅泉的水溫本來就高,阿木特意保溫送來的。”
往火岩紅泉出發的路,比想象中更難走。火山岩棱角鋒利,駱駝的蹄子踩在上麵,時不時打滑。阿凱牽著領頭的駱駝走在前麵,忽然停下腳步:“前麵是‘碎岩坡’,去年暴雨衝垮了不少火山岩,走的時候要踩著我畫的白圈走。”蕭凡從背包裡取出繩索,把設備箱牢牢綁在自己和林夏的腰間:“我們牽著走,萬一踩空,還能互相拉一把。”他走在林夏外側,每當遇到鬆動的岩石,都會先伸手把她往內側拉,掌心的溫度透過手套傳過來,和在雪山扶她過冰縫時一樣安穩。
傍晚時分,終於抵達火岩紅泉。夕陽把火山岩染成金紅色,紅泉在岩縫中泛著波光,周圍的火苔卻稀稀拉拉,不少都枯黃卷曲。“去年暴雨後,紅泉的水流變急了,把火苔的根衝露了出來,”阿凱蹲在泉眼旁,指著裸露的岩縫,“之前能沒過腳踝的火苔叢,現在隻剩這麼點了。”陳禾立刻打開檢測儀,屏幕上的數據跳出來:“泉水流速1.2米秒,比正常水平快了0.5米,火苔根部的土壤含水量隻有8,難怪會枯黃。”
蕭凡立刻取出霧林綠泉時用過的防護網,又從設備箱裡拿出新製作的火岩晶坯:“我們先在泉眼周圍搭個導流欄,用防護網把水流穩住,再把晶坯嵌進岩縫裡。”林夏蹲在一旁,按照爺爺日記裡的方法,把火苔幼苗的根須蘸上紅泉泉水,再裹上一層混了黏液的火岩粉末,小心翼翼地種在晶坯旁邊。“晶坯的溫度剛好,”蕭凡伸手摸了摸晶坯表麵,“比紅泉的水溫低3c,不會燙到火苔的根,又能鎖住水分。”
接下來的幾天,團隊開始搭建“火岩共生係統”。蕭凡和阿凱帶著阿木去遠處的火山岩區采集火岩碎片,用來加固導流欄;陳禾則忙著提取火苔的保水黏液,與老周一起塗在晶坯和防護網上;林夏和蕭凡一起,在晶坯周圍挖了幾道淺溝,讓紅泉的水能順著溝緩緩流過火苔的根部,避免水流過急衝垮根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搭建導流欄的第五天,林夏在泉眼深處發現了一簇存活的火苔。它的葉片泛著鮮亮的紅色,根須緊緊紮在岩縫裡,周圍的火山岩比其他地方更結實,沒有鬆動的痕跡。“爺爺說的‘苔之韌固岩’是真的!”林夏激動地喊道,蕭凡立刻跑過來,蹲在她身邊觀察:“你看,火苔的根須順著晶坯的紋路紮進了岩縫,把鬆動的碎石都粘住了,而且泉水的流速也慢了下來,應該是導流欄起作用了。”
阿木坐在一旁,手裡拿著根小木棍,在地上畫著火苔的圖案:“阿婆說火苔長茂盛的時候,紅泉周圍的石頭就不會掉下來,我們還能在火苔叢裡找‘火晶子’——就是你們說的火晶碎片,能在晚上發光。”蕭凡摸了摸阿木的頭,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小晶坯:“這個送給你,上麵有火苔的紋路,晚上也能發光,就像你說的火晶子。”阿木接過晶坯,開心地蹦了起來,跑到遠處的火山岩上,把晶坯放在石頭上,看著紋路慢慢亮起。
實驗進行到第十天,火岩紅泉周圍的火苔已經連成了一片紅色的地毯。火晶的光芒與火苔的紅色交織在一起,在火山岩間形成一道赤紅的光帶。陳禾檢測後發現,泉水的流速穩定在0.7米秒,火苔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到了18,火山岩的鬆動程度下降了40:“要是把‘火岩守護晶’推廣到整個火岩區,不僅能保護火苔,還能減少火山岩滑坡的風險,周圍的牧民也不用再擔心牧場被落石砸到。”
離開火岩紅泉的前一天,團隊在泉眼旁埋下了第九塊“共生晶碑”。碑體正麵刻著火苔與火岩紅晶的圖案,背麵則刻著爺爺日記裡的那句話:“火岩紅泉,苔晶共守,溫以鎖水,韌以固岩。”阿婆特意趕來,送給林夏和蕭凡各一個用火山岩雕刻的小盒子:“裡麵裝的是火苔的種子,下次再來時,把種子撒在晶碑周圍,火苔會長得更茂盛,還能守護晶碑不被落石砸壞。”
“探索號”駛離補給站時,晨光正灑在連綿的火山岩上,火苔的紅色在陽光下格外耀眼。林夏站在甲板上,手裡捧著阿婆送的盒子和爺爺的日記,日記裡又多了火苔的圖案,世界地圖上的脈晶產地標注,已經覆蓋了雪山、沙海、深海、霧林和火岩,像一張圍繞地球的生命光環。
蕭凡走到林夏身邊,手裡拿著份新的航行報告:“下一站是南極的‘星芒冰原’,科考站的人說那裡的星芒藻最近因為冰蓋融化,棲息地越來越小,我們之前在雪山用的冰脈守護晶,或許能幫星芒藻留住冰原。”林夏接過報告,指尖觸到紙頁上的星芒冰原照片,照片裡的冰原泛著淡藍的光,上麵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星芒藻。“爺爺的日記裡肯定有星芒藻的記錄,”林夏笑著說,蕭凡立刻湊過來,和她一起翻找日記,兩人的肩膀輕輕靠在一起,眼底滿是對下一段旅程的期待。
航行途中,陳禾拿著剛檢測完的星芒藻樣本走進駕駛艙:“南極的溫度能降到40c,冰蓋的移動速度很快,我們得為星芒晶坯設計防冰凍和抗擠壓的塗層。”蕭凡立刻接過樣本,仔細觀察著星芒藻的形態:“星芒藻的葉片上有一層冰晶狀的外殼,能抵抗低溫,要是把北極冰原水晶的粉末混進晶坯的塗層裡,效果肯定不錯。”
林夏靠在窗邊,看著窗外的大海,蕭凡走過來,將一杯熱可可遞給她:“還有六天就能到南極了,老周說這次要在晶坯裡加入星芒藻的提取物,讓晶坯能和冰原的生態係統更好地融合。”林夏接過熱可可,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她望著蕭凡的眼睛,突然覺得這場跨越海陸的探索之旅,因為有他的陪伴,再遙遠的冰原也變得溫暖起來。
夜晚,“探索號”在平靜的大西洋上航行,甲板上灑滿了星光。蕭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欄杆旁,望著遠處的海平麵。“你說爺爺當年在南極的時候,會不會也像我們這樣,看著星星想下一站去哪裡?”林夏輕聲說,蕭凡握住她的手,溫柔地說:“肯定會的,而且他一定沒想到,他的約定,會讓我們帶著這麼多夥伴的祝福,走得這麼遠。”
林夏低頭看著爺爺的日記,在最新一頁寫下:“火岩的紅,是大地的誓,下一站的藍,是冰原的詩。”她知道,隻要有蕭凡在身邊,有團隊的陪伴,這場與自然的共生之約,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把爺爺的足跡,連成一片守護地球的永恒星光。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