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晶語:苔原的凍土守望
“探索號”穿越北大西洋的寒風,抵達北極苔原邊緣時,甲板上已積了一層薄霜。蕭凡扶著欄杆遠眺,原本該是連綿雪白的凍土帶,此刻卻布滿灰褐色的融冰沼澤,幾隻北極燕鷗在低空盤旋,發出急促的鳴叫——它們找不到往年棲息的冰原,隻能在泥濘裡艱難落腳。
“埃琳娜的雪地摩托就在前麵的監測站門口。”林夏裹緊衝鋒衣,指著雷達屏上的綠色光點,指尖在屏幕邊緣凝出細小的白霜,“她淩晨發消息說,監測站西側的凍土又塌陷了一片,昨天埋下的溫度傳感器,今天早上隻找到半截,剩下的全陷進融泥裡了。”
放下懸梯時,寒風卷著雪粒撲在臉上,像細小的冰針。蕭凡踩著薄冰往監測站走,每一步都要先試探冰麵的硬度,鞋底碾過融雪化成的冰水,很快就濕透了。遠遠地,他看到一個裹著橙紅色衝鋒衣的身影朝這邊揮手,正是北極科考站的負責人埃琳娜,她的睫毛上結著白霜,圍巾裡露出的頭發還沾著冰碴:“你們可算到了!上周那場暖潮過後,凍土融化速度快了三倍,昨天我在塌陷區看到一隻北極熊,在沼澤裡陷了半個身子,費了好大勁才幫它爬出來,現在還在監測站後麵的臨時棚裡養傷呢。”
跟著埃琳娜往監測站走,腳下的凍土時不時發出“哢嗒”的碎裂聲。路過一片塌陷區時,蕭凡停下腳步,蹲下身撥開表麵的薄雪——下麵的土壤濕軟發黑,手指插進去能輕易摸到融化的冰碴,還能聞到一股淡淡的腐殖土氣味。“永久凍土一旦融化,裡麵封存的有機質會分解,釋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埃琳娜蹲在他身邊,指著遠處的沼澤,“你看那片冒泡的地方,就是甲烷在往外溢,去年這個時候,這裡還是一米多厚的硬冰,人站在上麵跳都沒事。”
監測站後麵的臨時棚裡,那隻受傷的北極熊正蜷縮在乾草堆上,右前掌纏著厚厚的紗布,時不時發出低沉的嗚咽。蕭凡放輕腳步走進去,北極熊警惕地抬起頭,琥珀色的眼睛裡滿是疲憊。“它叫‘白風’,是我們監測了五年的北極熊,”埃琳娜遞過來一瓶溫水,聲音放得很輕,“上周它為了抓海豹,踩碎了薄冰掉進沼澤,右掌被冰碴劃了個大口子,現在連走路都一瘸一拐的。以前這片海域有大片浮冰,它一天能捕到兩隻海豹,現在浮冰少了,有時候三天都找不到食物,你看它的肋骨,都能清晰地數出來。”
蕭凡看著白風消瘦的身軀,心裡一陣發緊。他翻開帶來的資料,指著上麵的耐寒植物圖譜說:“我們在亞馬遜用的固土技術,或許能在這裡改良使用。先在融化區種上北極柳和仙女木,這兩種植物的根係發達,能固定濕軟的土壤,同時在植物根部覆蓋保溫層,減緩凍土融化速度。另外,得在監測站周圍建幾個凍土觀測點,實時監測溫度和濕度變化。”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蕭凡和隊員們就帶著工具出發了。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去塌陷區清理融泥,準備種植耐寒植物;另一組去搭建凍土觀測點。北極的清晨格外寒冷,呼出的白氣瞬間就變成了霜花,蕭凡握著鐵鍬的手很快就凍得發麻,他哈了口氣搓了搓手,繼續往融泥裡插木樁——這些木樁是用來固定保溫層的,必須插得深且穩,才能起到保溫效果。
“小心腳下!”林夏突然喊道。蕭凡剛想回頭,就感覺腳下一軟,整個人往下陷了半米,濕冷的融泥瞬間沒過了小腿。埃琳娜趕緊扔過來一根繩索,拉著他往上爬:“這裡的融泥看起來結實,其實下麵全是空的,上次有個隊員陷進去,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拉出來。”蕭凡爬上岸,褲腿上的融泥很快就凍成了冰殼,他跺了跺腳說:“得在塌陷區周圍插警示樁,防止再有人陷進去,另外,種植植物前,要先在地麵鋪一層防陷網,這樣既能固定土壤,又能方便我們作業。”
中午時分,太陽終於透過雲層,灑下微弱的陽光。隊員們坐在雪地上吃午飯,剛熱好的盒飯很快就涼了,咬一口饅頭,像嚼著冰碴。白風慢慢走到蕭凡身邊,用鼻子蹭了蹭他的膝蓋,蕭凡從背包裡拿出一塊壓縮餅乾,小心翼翼地遞過去——這是他特意留的,想給白風補充點能量。白風聞了聞,卻沒有吃,隻是把頭靠在他的腿上,發出輕輕的嗚咽聲。埃琳娜看著這一幕,眼眶有些發紅:“北極熊隻吃肉類,壓縮餅乾它吃不慣,以前我們還能給它喂點海豹肉,現在海豹越來越少,我們自己都舍不得吃。”
下午,當地的因紐特人首領伊諾克帶著族人趕來幫忙。伊諾克手裡拿著一把傳統的象牙刀,身上穿著厚厚的海豹皮外套,他走到蕭凡身邊,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說:“我們的祖先靠凍土和海洋生活,凍土融化了,海豹就少了,我們的孩子以後可能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你們來保護凍土,我們也要幫忙。”他身後跟著十幾個族人,每個人手裡都拿著工具,有用來挖掘的骨鏟,有用來編織防陷網的獸皮繩,還有幾個孩子,手裡捧著剛采摘的北極漿果,要分給隊員們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有了族人的幫忙,進度快了不少。伊諾克教隊員們如何辨彆凍土的硬度,哪裡的冰麵能站人,哪裡的融泥容易陷進去;族人們則用傳統的方法編織防陷網,他們編的網又密又結實,比隊員們帶來的尼龍網還要好用。蕭凡教他們如何種植北極柳,把樹苗的根部裹上保溫棉,再小心翼翼地種進融泥裡:“北極柳的根係能深入凍土,固定土壤,等它們長成後,還能為其他植物提供棲息地,慢慢改善這裡的生態環境。”
第三天下午,第一個凍土觀測點終於搭建好了。觀測點的頂部裝著太陽能板,用來給傳感器供電,底部則埋著十幾個溫度和濕度傳感器,能實時將數據傳送到監測站的電腦上。蕭凡調試好設備,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心裡鬆了口氣:“現在我們能實時監測凍土的變化了,一旦發現融化速度加快,就能及時采取措施。”埃琳娜指著屏幕上的溫度曲線說:“今天的平均溫度比昨天低了兩度,要是能多幾天下雪,凍土融化速度就能再慢一點。”
傍晚時分,隊員們和族人一起,在塌陷區種上了第一批北極柳。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雪地上,給剛種好的樹苗鍍上了一層金邊。白風慢慢走到樹苗旁,用鼻子輕輕碰了碰樹苗的枝葉,像是在和新鄰居打招呼。伊諾克的孫子小卡魯跑過來,拉著蕭凡的手說:“叔叔,這些小樹什麼時候能長大呀?等它們長大了,白風是不是就能找到更多食物了?”蕭凡蹲下身,摸了摸小卡魯的頭:“隻要我們好好保護它們,小樹很快就會長大,到時候凍土就不會再融化了,白風也能找到更多海豹,在這裡快樂地生活。”
接下來的五天,隊員們和族人一起,搭建了五個凍土觀測點,種上了兩千多株北極柳和仙女木,還在融化區鋪了大片防陷網和保溫層。每天清晨,蕭凡都會去觀測點查看數據,看著凍土的溫度一點點下降,濕度也逐漸恢複正常,他懸著的心慢慢放了下來。埃琳娜則忙著給族人培訓,教他們如何使用觀測設備,如何判斷凍土的融化情況,還製定了“凍土守護隊”的製度,讓族人輪流巡邏,防止有人破壞凍土環境。
第七天清晨,一場小雪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蕭凡擔心雪會壓壞樹苗,趕緊跑到種植區查看,卻驚喜地發現,北極柳的枝條上已經冒出了細小的綠芽,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嬌嫩。“保溫層起作用了!”埃琳娜拿著土壤檢測儀,測量後興奮地喊道,“凍土的溫度比上周低了五度,濕度也恢複到了正常水平,這些樹苗肯定能活下來!”
族人也趕來查看,看到樹苗冒出綠芽,都激動得歡呼起來。小卡魯跑到一棵樹苗旁,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綠芽,笑著說:“小樹發芽了!它長得好快呀!”伊諾克握著蕭凡的手,眼裡滿是感激:“謝謝你們,要是沒有你們,這片凍土很快就會變成沼澤,我們的孩子以後可能再也看不到凍土和北極熊了。我們以後會好好保護這些樹苗,不讓任何人破壞凍土。”
離開北極苔原的前一天,蕭凡在監測站旁邊的一塊大冰山上,掛上了第二十六塊“共生晶碑”。碑體正麵刻著北極柳和北極熊的圖案,背麵的文字是他和埃琳娜、伊諾克一起寫的:“植柳固土,觀冰守溫,嫩芽的新綠裡,藏著苔原的心跳。”伊諾克送給蕭凡一個用海豹牙雕刻的小擺件,上麵刻著凍土、海洋和北極熊的圖案:“這個擺件能提醒你,北極苔原永遠有一片凍土在等你回來。”
“探索號”駛離北極海域時,蕭凡站在甲板上,望著那片逐漸遠去的苔原。陽光下,種植區的北極柳在風中輕輕搖曳,白風站在冰麵上,朝著“探索號”的方向,發出悠長的叫聲。林夏走到他身邊,遞給她一杯熱咖啡:“下一站是非洲薩赫勒地區,科考站的穆罕默德說那裡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牧民們的牛羊找不到水草,很多人都被迫離開家園,我們在亞馬遜和北極用的固土和種植技術,或許能幫到他們。”
蕭凡接過熱咖啡,指尖傳來溫暖的觸感。他翻開穆罕默德發來的資料,照片上的薩赫勒地區一片枯黃,原本的草原變成了沙漠,幾隻瘦骨嶙峋的牛羊在沙漠裡艱難地行走,尋找著零星的水草——它們的棲息地正在被沙漠吞噬,食物也越來越少。“薩赫勒地區是非洲的生態屏障,要是沙漠化繼續加劇,周邊國家都會受到影響,”他說著從背包裡拿出筆,在資料上畫起了設計圖,“得先在沙漠邊緣種上沙棘和駱駝刺,這兩種植物耐旱耐貧瘠,能固定沙丘,同時建立人工綠洲,為牧民和牛羊提供水源和食物,慢慢恢複草原生態。”
林夏看著他專注的側臉,笑著說:“你這剛從苔原出來,又開始琢磨沙漠的事了,就不能歇一歇嗎?”蕭凡抬起頭,眼裡帶著一絲疲憊,卻依舊堅定:“薩赫勒地區的沙漠化速度比我們想象的還快,要是不儘快行動,用不了十年,這裡就會變成一片死寂的沙漠。我們得快點過去,不能讓牧民和牛羊失去家園。”
夜晚,“探索號”在大西洋上航行,月光灑在海麵,像鋪了一層銀霜。蕭凡坐在欄杆旁,手裡拿著那個海豹牙擺件,輕輕摩挲著上麵的圖案——這個擺件,承載著北極苔原的希望,也承載著他們的守護之約。林夏走過來,在他身邊坐下:“你說我們還要走多少路,才能讓所有瀕危的家園都恢複完整?”
蕭凡轉過頭,看著她的眼睛,語氣肯定:“不管要走多少路,我們都不會停下。”他頓了頓,又說:“爺爺當年在日記裡寫過,每一片苔原、每一片雨林、每一片草原,都是地球的呼吸,少一份生機,地球的呼吸就會變得微弱。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給地球的呼吸注入力量,讓它永遠有力。”
蕭凡低頭看著手裡的擺件,在筆記本最新一頁畫了一片翠綠的薩赫勒草原,旁邊寫著:“每一次為苔原的堅守,都是對北極的承諾;每一次向沙漠的奔赴,都是約定的延續。”
他知道,這場與地球的共生之約,永遠沒有終點。下一站的薩赫勒草原裡,正有一場關於綠洲與生命的奇跡,在等待著他們去開啟。而“探索號”的汽笛聲,正穿過大西洋的浪,朝著新的希望,緩緩駛去。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