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株新途:飼料裡的暖意與跨洲的新芽
正月的嘎查村還裹著寒意,實驗室窗外的積雪沒化儘,蕭凡卻在整理牛羊養殖戶的反饋表——表格裡大半村民都提到“冬天牛羊不愛吃草,容易咳嗽”,紮西阿媽的備注尤其醒目:“我家三隻小羊,上個月咳了半個月,獸醫來看說是風寒,藥喂了不少,錢也花了,要是能有便宜又管用的法子就好了。”
葉之瀾湊過來,看著表格輕輕歎氣:“市售的免疫增強劑,一小袋就要二十多塊,村民養十隻羊,一個冬天下來光買藥就要好幾百。”剛收拾好行李準備回學校的小葉,聽到這話突然停下動作:“師兄師姐,藻株多糖能不能做成飼料添加劑?我之前在文獻裡看到,多糖能提升動物免疫力,咱們嘎查村有的是藻株,成本肯定低。”
這話像點亮了一盞燈。蕭凡立刻翻出藻株樣本數據:“咱們培育的雜交藻株,多糖含量比普通藻株高18,理論上可行。但牛羊的味覺敏感,直接加多糖粉末,它們說不定會拒食。”葉之瀾點頭:“得找個能調味又便宜的東西混合,嘎查村最不缺的就是青稞粉,要不試試用青稞粉做載體?”
三人說乾就乾。小葉推遲了返校時間,跟著蕭凡去藻株培養池收集分泌物,用之前改良的物理提純法提取多糖;葉之瀾則去村民家借石磨,把曬乾的青稞磨成細粉;紮西阿媽聽說他們要做“牛羊保健品”,主動來幫忙篩青稞粉,還教他們:“磨青稞的時候要加點溫水,粉才夠細,牛羊吃著不喇嗓子。”
第一次做飼料添加劑,他們按“10多糖+90青稞粉”的比例混合,裝在紙袋裡給王大爺家的羊試用。可第二天王大爺就來反饋:“羊聞了聞就躲開了,好像不喜歡那味兒。”小葉蹲在羊圈旁,看著幾隻羊低頭啃普通乾草,忽然想到:“會不會是多糖的腥味太重?咱們加點曬乾的苜蓿草粉試試,苜蓿草有甜味,牛羊愛啃。”
調整比例後,新的添加劑多了股淡淡的草香。這次給紮西阿媽的小羊試用,三隻羊果然湊過來吃了起來。接下來的半個月,他們每天都去養殖戶家記錄牛羊的狀態——蕭凡用體溫計測羊的體溫,葉之瀾記錄它們的采食量,小葉則觀察羊的精神狀態,還特意記下“有沒有咳嗽、流鼻涕”的細節。
第十天傍晚,紮西阿媽拉著小葉的手,笑得合不攏嘴:“我家小羊這幾天不咳嗽了,晚上也能聽見它們嚼飼料的聲音了!以前晚上總擔心它們凍著,現在踏實多了。”小葉趕緊把這個好消息記在本子上,又給小羊添了點添加劑:“阿媽,再喂五天咱們再看,要是一直好好的,這配方就算成了。”
可沒等五天,新的問題又冒出來。村裡的養殖戶老李來找他們,手裡拿著半袋沒吃完的添加劑:“我家的牛吃了這東西,倒是不咳嗽了,可拉的糞便有點稀,是不是多糖加太多了?”蕭凡立刻跟著老李去牛圈,取樣分析後發現,牛的消化係統比羊更敏感,10的多糖比例確實偏高。三人連夜調整配方,把牛用添加劑的多糖比例降到8,還加了少量炒過的麥麩,幫助牛消化。
就在他們忙著優化飼料添加劑時,小葉收到了國外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對方提供全額獎學金,專業是“高端生物材料研發”,正是小葉之前最想去的方向。拿著通知書,小葉卻沒了當初的興奮,反而對著實驗室裡的藻株樣本發呆。葉之瀾看出她的心事,遞過一杯熱奶茶:“是不是在糾結要不要去?”
小葉點點頭,聲音有點悶:“我想去學更先進的技術,可又放不下這裡的飼料添加劑項目。要是我走了,你們還要重新找懂生物材料的人合作,養殖戶們也等著用便宜的添加劑呢。”蕭凡坐在旁邊,翻著手裡的養殖戶反饋表:“你可以先去讀書,我們這邊繼續推進項目,你遠程指導就行。等你放假回來,咱們再一起優化配方,甚至可以把藻株多糖添加劑推廣到其他牧區。”
葉之瀾也補充:“你去學高端技術,說不定還能幫咱們解決現在的難題。比如多糖的提取效率,要是能有更先進的設備,成本還能再降點,村民們用著更劃算。”聽著兩人的話,小葉慢慢舒展了眉頭,拿起手機給學校回複郵件:“我接受錄取,但想申請延遲入學一個月,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流程整理好,再教村民們怎麼自己做。”
接下來的一個月,小葉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和養殖戶家。她把多糖提取、比例混合、儲存方法都寫成圖文手冊,還特意用藏漢雙語標注;蕭凡和葉之瀾則幫她聯係鎮上的印刷廠,把手冊印出來發給每戶養殖戶;紮西阿媽和幾個婦女跟著小葉學做添加劑,很快就掌握了要領,甚至能根據自家牛羊的情況,輕微調整青稞粉的比例。
小葉離開嘎查村那天,村民們都來送她。紮西阿媽給她塞了一條新織的羊毛圍巾,上麵繡著小小的藻株圖案;王大爺拿來一小袋自己炒的青稞,說讓她在國外也能嘗到嘎查村的味道;卓瑪抱著一幅畫,畫裡是三隻小羊在吃撒了添加劑的飼料,旁邊寫著“小葉姐姐,記得回來”。小葉抱著這些禮物,眼眶通紅:“我一定會回來的,到時候咱們一起把添加劑做得更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葉走後,蕭凡和葉之瀾繼續推進飼料添加劑項目。他們聯係了龍國西部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對方願意免費提供小型提取設備,條件是共享藻株多糖的應用數據。設備送到那天,村民們都來幫忙卸貨,老李還開玩笑:“有了這機器,咱們以後做添加劑,比城裡的工廠還專業!”
就在這時,穆薩從非洲發來視頻,背景裡是一片剛翻耕的土地。“蕭,葉!”穆薩的聲音很著急,“我們這邊雨季快到了,去年種玉米的地開始板結,根係紮不下去,你們有什麼辦法嗎?”蕭凡看著視頻裡硬邦邦的土壤,忽然想起之前穆薩提到的耐旱苔蘚:“你還記得你說的那種苔蘚嗎?它的根係能疏鬆土壤,咱們可以試試把藻株和苔蘚一起種,讓藻株分泌物改善土壤肥力,苔蘚根係解決板結問題。”
葉之瀾立刻補充:“我們這邊可以測試藻株分泌物對土壤透氣性的影響,你們那邊測試苔蘚的生長速度,咱們同步數據,找到最佳的種植比例。”穆薩聽了,立刻叫身邊的助手拿紙筆記錄:“太好了!我們明天就開始準備,我讓阿米每天記錄苔蘚的生長情況,她現在已經能看懂簡單的數據表格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跨洲的“抗板結實驗”正式啟動。龍國這邊,蕭凡和葉之瀾在試驗田劃出三塊區域,分彆種上“純藻株”“純苔蘚”“藻株+苔蘚”,每天測量土壤的透氣性和肥力;非洲那邊,穆薩和阿米則在不同濕度的土壤裡種苔蘚,記錄根係的生長長度。
可沒過幾天,穆薩就發來壞消息:“雨季提前來了,降雨量比往年多30,苔蘚長得太快,把玉米的養分都搶走了,玉米苗有點發黃。”蕭凡看著穆薩發來的照片,立刻調整實驗方案:“你們把苔蘚的種植密度降低一半,再在玉米根部撒點藻株分泌物,補充肥力。我們這邊也測試高濕度環境下的種植比例,明天就給你們反饋數據。”
那天晚上,蕭凡和葉之瀾在試驗田忙到深夜。他們冒著小雨,測量不同密度苔蘚下玉米的生長狀態,還特意收集了雨水,測試雨水對藻株分泌物的稀釋影響。淩晨兩點,他們終於整理出調整方案,立刻發給穆薩。葉之瀾看著窗外的雨,笑著說:“以前總覺得跨洲合作很難,現在才發現,隻要心往一處想,再遠的距離也不是問題。”
三天後,穆薩傳來好消息:“調整密度後,玉米苗不發黃了,根係也能紮進土壤裡了!昨天我們測量,玉米的株高比之前高了5厘米,再過一個月,應該就能正常結果了。”視頻裡,阿米舉著測量尺,對著鏡頭開心地喊:“葉姐姐,蕭哥哥,你們看!玉米長得好快!”
蕭凡和葉之瀾相視而笑,手裡還拿著剛測完的數據——龍國這邊的“藻株+苔蘚”組,土壤透氣性比純玉米組高25,肥力也更持久。葉之瀾忽然想起小葉,立刻給她發了條消息,附上實驗數據:“小葉,你看,咱們的藻株不僅能做飼料添加劑,還能幫非洲解決土壤板結問題,等你回來,咱們再開發更多用途。”
沒過多久,小葉回複了消息,附帶一張她在國外實驗室的照片:“師兄師姐,我正在研究怎麼用藻株多糖做可降解的牛羊飼料包裝袋,到時候咱們的添加劑用自己做的袋子裝,更環保!等我放假回去,咱們一起去草原上看看,看看吃了添加劑的牛羊長得多壯。”
放下手機,蕭凡看著實驗室裡的藻株培養池,裡麵的藻株在燈光下泛著淡淡的綠色,像一片小小的海洋。葉之瀾走到他身邊,指著窗外的試驗田:“你看,小米快熟了,玉米也長得好,等秋天,咱們把收獲的糧食和非洲的玉米做個對比,說不定還能找到更適合跨洲種植的品種。”
夕陽的餘暉透過玻璃窗,灑在實驗室的桌子上,也灑在兩人充滿希望的臉上。他們知道,藻株的故事還在繼續——從飲食到儲存,從飼料到土壤改良,從龍國的嘎查村到非洲的村莊,藻株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們連在一起。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沿著這條線,繼續探索,繼續前行,讓藻株的光芒,照亮更多充滿希望的田野。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