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說起歐洲曆史武術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誤解。
那就是歐洲曆史武術的內容和流派,是一個如同華夏武術一般,從中世紀一直流傳下來,不斷有人傳承練習的武術體係。
事實上,古代歐洲的一眾劍術流派,早就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淘汰。
流傳下來的,隻有記載著劍術的手稿和資料。
19世紀的時候,歐洲的武技分化成了運動和實用兩大部分。
運動武技,比如擊劍、拳擊、摔跤、標槍、射箭等項目,已經變成了標準化的競技。
實用武技則包括刺刀、騎槍等武藝,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也與過去歐洲的武術有了很大的區彆。
直到19世紀晚期,英國軍人兼作家阿爾佛雷德·霍頓,掀起了嘗試重新構築失落的歐洲武技係統的運動,開了複原歐洲曆史武術的先河。
“不過霍頓大師的成果,一直隻是在小部分的學院派資深學者中流傳,直到20世紀中葉,世界決鬥大賽的興起,才讓歐洲曆史武術的複原活動,在西方世界中遍地開花,直到今天成為決鬥比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阿雕解釋道,“在此期間,歐洲武術的複原者們,大量參考借鑒了世界上其他的武技,其中就包括對於武藝保存比較完整的霓轟武藝。”
【原來如此!】
【所以武術大師們,都是互相抄作業?】
【這叫英雄所見略同!】
【世界武藝看霓轟啊!】
【不!寒國的朝鮮勢法雙手劍也很有特色!】
【你們沒聽雕妹妹說嗎?隻是參考而已,又不是照抄!人家有自己的古籍!】
彈幕滾滾,氣氛活躍,阿雕的講解迎來了本次直播中,第一波禮物的暴雨,她連聲感謝。
董峰則死死盯著彈幕,滿眼都是震驚!
“《朝鮮勢法》???”
“對啊!這個世界有《朝鮮勢法》!”董峰百般不解。
“這就是之前我忽略的地方!既然有《朝鮮勢法》!那為什麼會沒有華夏武術???”
《朝鮮勢法》,是華夏古代文學家茅元儀,在其著作《武備誌》中第八十六卷的內容。
這篇著作開篇便介紹了華夏的雙手劍法,言明因古法不傳,隻留下歌訣,所以有人從朝鮮將失傳的華夏雙手劍法找了回來,這便是《朝鮮勢法》的由來。
這也是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部雙手劍譜。
在《朝鮮勢法》中,詳細記錄了華夏劍術“擊刺格洗”四大基礎技法。
這也是董峰之前講述華夏劍法時,正是因此感到不太對勁。
“既然寒國的雙手劍術來源於《朝鮮勢法》,那這個世界的華夏古代也必定有著雙手劍術的傳承,古代朝鮮這種弱雞國家,可玩不起雙手劍這種對於士兵披甲率有著極高要求的兵器!”董峰搓著下巴,感覺自己仿佛接觸到了這個世界曆史中的迷霧之一。
雙手劍這種兵器需要雙手使用,所以在戰場上,使用雙手劍的士兵是沒辦法持盾的。
這也意味著,持雙手劍的士兵,最開始在戰場上的定位就隻有一個,那就是身穿厚重的鎧甲在敵軍中開無雙!
這個世界的朝鮮和原先世界的朝鮮一樣,因為國土多山且貧瘠,在古代的時候,生產力十分低下。
所以從生產力角度來說,朝鮮本身並沒有誕生雙手劍術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