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大樓的玻璃幕牆反射著初夏的陽光,晃得我有些睜不開眼。鄭淮安站在我旁邊,不斷調整領帶結的位置,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放鬆點,"我小聲說,"隻是場技術說明會。"
"隻是?"鄭淮安瞪大眼睛,"程遠,台下坐著二十多個國家的傳統醫藥專家,還有ho和to的官員!"
程明從洗手間回來,西裝筆挺,比我們兩個老家夥鎮定多了:"爸,我剛看到陳誌明了,他在後排坐著,胸前掛著"醫藥聯盟"的觀察員證。"
我心頭一緊。自從三個月前ho宣布將"四器合製"工藝列入《世界傳統醫藥保護名錄》候選名單後,"醫藥聯盟"就開始了各種阻撓行動。
"彆管他,"我整了整衣領,"我們靠科學說話。"
會場能容納兩百人,卻擠了近三百聽眾。前排就座的有中國代表團、瑞士衛生部長和ho總乾事。我注意到馮·霍恩海姆博士坐在專家席上,看到我們時微微點頭示意。
技術說明會開始,ho傳統醫學部主任簡·莫裡斯首先致辭:"今天我們將評估一項源自中國、具有千年曆史的製藥工藝的科學價值及其文化意義..."
我的報告安排在第三位。當主持人念到我名字時,掌心已經汗濕。走上講台,麵對無數雙審視的眼睛,我深吸一口氣,點擊遙控器,大屏幕上顯示出"四器合製:古代多金屬催化係統的現代科學解析"的標題。
"女士們,先生們,"我用英語開場,"今天我要分享的不僅是一項古老技藝,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科學對話..."
四十分鐘的報告,我係統闡述了我們在西藏的發現、實驗室驗證結果以及"四器"在藥膳應用中的創新。當展示到銅鏟與銅缽的協同催化機製時,會場響起一片驚歎聲。
問答環節,一位印度學者提問:"程教授,您如何證明這種工藝確實源自古代,而非現代人偽托?"
我早有準備:"三個證據:第一,西藏喇嘛廟發現的16世紀絲綢卷軸;第二,帕拉塞爾蘇斯手稿中的相關記載;第三..."我指向大屏幕,"這是我們用碳14測年法確定的銅鏟年代——公元8世紀左右。"
馮·霍恩海姆突然舉手:"作為補充,我的家族檔案中有17世紀來自中國的信函,明確提到了"四器"工藝。"
會場氣氛逐漸傾向於支持列入名錄。就在此時,後排站起一個熟悉的身影——陳誌明。
"程教授,"他麵帶微笑,語氣卻咄咄逼人,"您聲稱這項工藝屬於"傳統知識",但貴校已經申請了六項相關專利,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會場一陣騷動。鄭淮安立刻站起來反駁:"我們申請的是現代檢測方法和應用設備專利,從未對傳統工藝本身主張權利!"
"但專利範圍涵蓋了工藝的關鍵參數。"陳誌明亮出一份文件,"這是國際專利局的檢索報告,顯示貴校的專利申請確實可能阻礙該工藝的傳統應用。"
我心頭火起,這完全是斷章取義。正要反駁,程明卻搶先一步走到麥克風前: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我可以澄清。"他聲音沉穩,"我們公開了所有傳統工藝細節,專利僅針對現代檢測工具。事實上..."他點擊平板,大屏幕顯示出一份聲明,"我們已經向ho承諾,相關專利將免費授權給發展中國家傳統醫藥機構使用。"
會場響起掌聲。陳誌明臉色陰沉地坐下。ho總乾事低聲與法律顧問交談後宣布休會,下午繼續討論。
午餐時,馮·霍恩海姆找到我們。"程先生,"他低聲說,"小心陳誌明的新動作。"醫藥聯盟"資助了一家叫"新催化科技"的公司,專門針對你們的研究。"
"我們有所耳聞。"我點頭,"他們上周發表了那篇質疑我們數據的文章。"
"不止如此。"老博士神色凝重,"他們搞到了帕拉塞爾蘇斯原始手稿的另外幾頁,可能包含"四器"的其他秘密。"
下午的閉門討論異常激烈。我們被要求暫時離場,在休息室等待。兩小時後,莫裡斯主任親自來通知我們:技術委員會以微弱多數通過了將"四器合製"列入保護名錄的建議,但附加了一個特殊條款。
"什麼條款?"鄭淮安急切地問。
"需要成立一個國際專家組,進一步驗證工藝的普適性。"莫裡斯看著我說,"程教授,您願意主持這個專家組嗎?"
我驚訝地看向中國代表團團長,他微笑著點頭。"這是我的榮幸。"我鄭重回答。
離開ho大樓時,夕陽將日內瓦湖染成金色。程明突然拉住我的袖子:"爸,看那邊!"
陳誌明正在大樓側門與一個戴墨鏡的男子交談,那人遞給他一個厚厚的文件袋。注意到我們的目光,陳誌明迅速鑽進一輛黑色轎車離去。
"那個墨鏡男,"程明壓低聲音,"是"新催化科技"的首席科學家,我在《自然》上見過他的照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到酒店,我們連夜討論應對策略。馮·霍恩海姆通過孫女艾琳娜發來一封加密郵件,附件是幾張模糊的手稿照片。
"這是..."鄭淮安放大圖像,"天啊!帕拉塞爾蘇斯提到了第五種材料!"
照片上的拉丁文筆記潦草地寫著:"...四器之外,尚有第五要素,乃天地之精,藏於..."
後麵的內容被汙漬遮蓋,無法辨認。
"第五要素?"程明皺眉,"是指某種催化劑嗎?"
"更像是哲學概念。"我思索著,"帕拉塞爾蘇斯深受煉金術影響,常把物質與精神混為一談。"
第二天清晨,一個意外來電打斷了我們的討論。來電顯示是西藏的次仁多吉。
"程教授!"次仁的聲音透著焦急,"諾華的人又來了,帶著自治區政府的特彆許可,說要采集湖底微生物樣本!"
"什麼時候的事?"
"昨天中午。帶隊的就是上次那個陳主任,他說這是ho項目的一部分!"
我立刻聯係中國代表團核實,得到的回複是:絕無此事。代表團當即向西藏有關部門發出警示,但為時已晚——陳誌明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采樣。
"他們這是赤裸裸的生物剽竊!"鄭淮安憤怒地拍桌。
我們立即整理證據,向ho提出正式投訴。同時,程明想出了一個反擊方案:通過他的app平台發起"傳統醫藥數字博物館"計劃,將"四器合製"的所有研究資料開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