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我背著行囊沿著黃河徒步旅行。在青海段一個叫彩陶灣的拐彎處,遇到了一位放羊的馬老漢。老人蹲在河灘上,正用樹枝撥弄著什麼。見我走近,他神秘兮兮地從懷裡掏出一塊巴掌大的瓷片。
"小夥子,你瞧瞧這個。"馬老漢將瓷片舉到陽光下,那釉色竟如活物般流轉,泛著奇異的藍紫色光澤。我接過瓷片,發現表麵有些細密的紋路,像是一幅微型氣象圖。"這是我在河灘上撿的,"老人壓低聲音說,"要變天時,這顏色就會變。"
正說著,一片烏雲飄過,瓷片的顏色果然漸漸變成了青灰色。我驚訝地掏出手機想拍照,卻發現鏡頭裡的瓷片表麵浮現出更複雜的紋路。馬老漢見我感興趣,便答應第二天帶我去發現瓷片的地方看看。
次日清晨,我們來到一處不起眼的土坡。這裡散落著不少瓷片和窯具殘件,有些半埋在黃土中。我注意到一個奇特現象:朝南的瓷片釉色普遍比朝北的淺淡。"這底下肯定有寶貝,"馬老漢用樹枝畫了個圈,"去年發洪水時,衝出來過幾個完整的碗。"
我立即聯係了在省博物館工作的朋友張明。電話那頭,他的聲音激動得發顫:"千萬彆亂動!那可能是失傳的明代"天象窯"遺址!"一周後,張明帶著考古隊趕到現場。他們先用探地雷達掃描,在地下3米處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窯爐結構。
"這是典型的明代葫蘆窯,"張明指著屏幕上清晰的窯爐影像,"但煙道設計很特彆,你看這個回旋結構,在現存記載中都沒見過。"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更令人震驚:瓷胎中含有釔、鑭等稀土元素,釉料配方與現存文獻記載完全不同,燒成溫度竟達到1320c,遠超同期水平。
後來我聽說,當地政府請來了最後一位掌握傳統窯技的劉師傅,試圖複原古法燒製工藝。七十多歲的老人聽說要複原古法,激動得連夜翻出了祖傳的《窯務要略》。"燒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劉師傅帶著徒弟們嚴格遵循古法:取黃河特定河段的淤泥製坯,按古方加入特殊礦物調配釉料,選用三十年以上的油鬆為燃料,嚴格遵循傳統裝窯方式,還要擇吉日良辰點火。
開窯那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當窯門打開時,一片驚呼——出窯的瓷器在陽光下泛著夢幻般的藍紫色光澤,釉麵流動如星河。更神奇的是,這些瓷器真的會隨天氣變化而改變顏色。濕度超過70時釉色會明顯變深,氣壓驟降會導致釉麵出現細密開片,溫度突變使釉麵光澤度改變,某些瓷器還對電磁場變化特彆敏感。
省氣象局的專家表示,這些瓷器對微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遠超現代電子傳感器。在省科技廳支持下,當地成立了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新型氣象監測陶瓷,在全省布設了30個監測點。現在,劉師傅的窯場被列為非遺保護單位,收了12個徒弟。上周我去拜訪時,老人正指導徒弟們燒製新一代氣象瓷。"這次加了點新配方,"他神秘地眨眨眼,"能預測沙塵暴。"
不過,有些現象至今無法解釋:同一窯的瓷器預報準確度差異很大,某些瓷器會對特定人"失靈",月相變化會影響釉色變化幅度,個彆瓷器在雷暴前還會發出蜂鳴聲。科學家們說這可能涉及量子尺度上的材料特性變化,需要進一步研究。
現在我的書房窗台上就擺著一隻氣象瓶。上周朋友來訪,看著突然變色的瓶子驚呼:"要下雨了?"十分鐘後,窗外果然飄起雨絲。看著他目瞪口呆的樣子,我不禁想起那個夏天在黃河邊第一次見到馬老漢時的情景。也許,古人掌握著某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智慧,正等待我們用科學與敬畏之心去重新發現。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