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麵裝修好的那天,成都下了一場春雨。
我站在步行街中央的玻璃門前,望著這個比原來大了一倍的空間,恍如夢中。明亮的落地窗,原木色的桌椅,開放式廚房,還有專門辟出的藥膳展示區——這是半年前那個小巷裡的簡陋店鋪無法比擬的。
"爸,招牌掛好了!"程明在門外喊道。我走出去抬頭看,一塊黑底金字的匾額在細雨中熠熠生輝——"青城藥膳"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左下角還有一個小小的"非遺"標識。
"真好看。"林素撐著傘走過來,眼中閃著淚光,"比我想象的還要好。"
雨水順著匾額邊緣滴落,在"膳"字的最後一筆處短暫停留,然後墜入地麵。就像我們這半年的經曆——從拆遷危機到政府扶持,從臨時營業點到如今的新店,一路坎坷卻也充滿希望。
"進去吧,彆淋濕了。"我招呼著家人,推開嶄新的玻璃門。門軸轉動的聲音很輕,像是怕驚擾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喜悅。
店內還彌漫著淡淡的油漆味。程明迫不及待地打開藥櫃,將他精心設計的藥材展示盒一一擺放整齊。每個盒子上都貼著二維碼,掃碼就能看到該藥材的功效和食用方法。
"這是我想出來的!"程明興奮地演示著,"顧客可以邊吃邊學,寓教於樂。"
我笑著點頭,走到開放式廚房區。灶台是按照我的身高特彆定製的,保留了傳統的柴火灶,也增加了現代化的電磁爐。最讓我滿意的是那個巨大的砂鍋——直徑足有兩尺,能同時熬製十人份的藥膳。
"明天試營業,"林素翻看著預約本,"已經有三十多人預約了。"
"這麼多?"我有些驚訝。
"app上的宣傳效果好啊。"程明插嘴道,"我發了新店照片,轉發量破萬了!"
我搖搖頭,對這種網絡熱度始終持保留態度。藥膳不是網紅產品,需要的是長久的口碑,而非一時的流量。
第二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樣五點起床,卻發現程明已經穿戴整齊在等我了。
"這麼早?"我詫異地問。
"新店第一天,我得幫忙。"程明精神抖擻地說,"再說,今天也是app正式上線的日子。"
我們一起步行前往新店。清晨的步行街空無一人,隻有清潔工在打掃路麵。推開店門,晨光透過落地窗灑進來,給嶄新的桌椅鍍上一層金邊。
我係上圍裙,開始準備今天的藥膳。程明則調試著收銀係統和app後台。六點半,林素也到了,手裡還拎著一袋剛出爐的茯苓糕。
"隔壁麵包店送的,"她笑著說,"說是開業賀禮。"
七點整,第一位顧客推門而入——是張老先生,拄著拐杖,精神矍鑠。
"老張頭,您怎麼找到這兒的?"我連忙迎上去。
"跟著導航走唄!"張老先生得意地掏出智能手機,"明兒教我的,這玩意兒真方便!"
不一會兒,老顧客們陸續到來,新店漸漸熱鬨起來。陳老帶著幾位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前來捧場;劉教授組織了學生來做實地調研;就連七中的趙老師也帶著同事們來嘗鮮。
"程師傅,這新店真氣派!"張老先生環顧四周,"就是少了點原來的煙火氣。"
我理解他的感受。新店雖然寬敞明亮,但確實少了老店那種歲月沉澱的溫馨感。不過,當四神湯的香氣開始彌漫,當老顧客們熟悉的笑聲回蕩在空間裡,那種親切的氛圍又回來了。
中午時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出現了——李蓉,"蜀香園"的董事長。她獨自一人前來,沒有隨從,也沒有商業提案。
"程師傅,恭喜新店開業。"她遞上一個精致的禮盒,"一點心意。"
禮盒裡是一套古法製作的藥膳模具,做工精良,看得出價值不菲。
"謝謝,太貴重了。"我有些局促。
李蓉擺擺手:"上次合作沒成,但我一直關注著你們。app做得很好,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正是現代餐飲需要的。"
她品嘗了四神湯和茯苓糕,讚不絕口。"程師傅,"臨走時她說,"如果您改變主意,"蜀香園"的大門永遠為您敞開。不過現在看來,您自己的路走得更精彩。"
送走李蓉,我長舒一口氣。商業擴張的誘惑依然存在,但我已經找到了平衡點——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適度擁抱現代科技和傳播方式。
下午,程明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臉色瞬間變得煞白。"怎麼了?"林素關切地問。
"我...我高考成績出來了。"程明聲音發抖,"602分。"
"多少?"林素手中的抹布掉在了地上。
"602!"程明跳了起來,"超出一本線72分!"
我們全家抱在一起,又哭又笑。這個分數,意味著程明可以報考國內幾乎任何一所醫學院校。
"我要報省中醫藥大學!"程明興奮地說,"劉教授說我的分數穩進!"
晚上打烊後,我們全家去了趟青城山,在師父的靈位前上了香。月光如水,灑在太清觀的青石板上。程明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向師公告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績和誌願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