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後果可想而知!
張天迅速讓ai查找了一些蝗蟲的資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在後世,國內已經根治了蝗蟲災害。
偶爾看到蝗災的消息,都是發生在非洲或者美洲等遙遠地域,都是當吃瓜新聞看的。
根本無法體會到蝗災有多可怕。
但有史記載,秦漢以來,及至明清,平均三兩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規模有大有小。
最要命的是,蝗災發生的時間,往往是在四到九月之間,正是“百穀長養成熟之時”,危害極大。
每當有蝗災,往往就意味著饑荒、動亂、死亡。
很多時候,在史書上隻留下短短的幾句話:
“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
“是歲饑,人相食!”
但百姓也不是一開始就愚昧的,也想過無數種方法抗爭。
但是,最終都是無力回天,隻得屈服這種天災,將之神化。
漸漸的,大家蝗災與“修德”、“上天懲罰”聯係在一起。
唐太宗時有吃蝗自責的故事,以示願意承擔失德之罪,莫連累百姓。
唐朝時的汴州刺史倪若水,曾公然拒絕禦史滅蝗的指令。
並且還說:“蝗是天災,自宜修德。劉聰時除既不得,為害更深。”
意思是說:蝗災是天災,修德才是唯一辦法。前朝有個人叫劉聰,也曾經嘗試除滅蝗蟲,結果就招致了更大的災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連皇帝、大臣都是這種思想,底層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看到這裡,張天不禁頭疼。
若是百姓能夠解放思想,趁現在未成災,全力捕殺。
雖然不能徹底消滅蝗蟲,但至少也可以保住一部分糧食。
現在隻顧拜神求上天幫忙的,跟等死沒什麼區彆。
就在此時,蝗神廟前的小高台,一位身著儒服、年約五十的中年人走了上去。
手裡拿著一卷紙,開始高聲念道:
“夔州舉人王守田,受百姓所托,祭告上天……”
念了這一句,看了周圍一眼。
周圍百姓頓時安靜一片,肅容以待。
舉人王守田滿意地微微點頭,繼續念道:
“伏惟神明,錫福兆民,庇佑農耕,驅除螟螣。今日神蟲,滿布田野,食我黍稷,剝我倉癝。”
“民以食為天,神蟲降凡,民眾惶恐,寢食難安,不知失德於何處。”
“吾誠祈神,紆尊降貴,收蝗子孫,勿害庶民。田園失色,百姓焦心,神明豈忍視之乎?”
“吾等民眾,頂禮膜拜,感念神恩,救民水火。願神威臨,恢複田園,重現生機。”
“吾等虔誠,神明鑒之,蝗災退去,百姓安寧。自當奉上三牲瓜果,祭拜上神。”
“願神明庇佑,世間安定,永無蝗災。虔誠祈願,神明垂憐,蒼天有眼,庇佑世間……”
王舉人抑揚頓挫念了一通,百姓更加虔誠,不得不覺跪了下來。
越是如此,張天越是頭大。
祭文念完了以後,放到小高台上燒成灰,隨風散去。
然後奉上祭品,又在那“人腳蝗頭”的神像前點了許多香火。
百姓紛紛向王舉人道:“多謝舉人老爺。”
“王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有他有跟神打招呼,今年蝗災應該能度過了。”
“不錯,若是舉人老爺寫祭文都不管用,咱們這些泥腿子,那就更沒辦法了……”
王舉人見百姓風評不錯,滿意地接過一個錢袋子,掂了掂量,也不打開看,就準備離開。
忽然一把聲音傳來:“王守田,你就這樣離開麼?也不管祭文有沒有用嗎?”
“何人喚我?”
王守田暗怒,自己是舉人身份,又有年歲,誰那麼沒禮貌,敢直呼自己的名字?
張百萬大咧咧道:“我家先生問你呢,你能保證祭文有用嗎?”
周圍的百姓也用同樣疑問的目光,看向王守田。
喜歡請不要逼我做神仙請大家收藏:()請不要逼我做神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