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我便馬上召集戲忠,趙雲和陳到等心腹到府中商議。
“誌才,關於昨天張濟與我談及的結盟之事你怎麼看?”
戲忠思索片刻後答道:“主公,關於結盟之事我是持反對意見的。反對的原因我總結為幾點。供主公參考!”
“其一,郭汜和李傕在占據長安後,行事殘暴,倒行逆施,殘害百姓,導致天下皆知其惡行。主公雖然占據並、冀兩州,但我們一直以“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為己任,推行仁政,安撫百姓,恢複生產,使得兩州百姓安居樂業。與郭汜、李傕這種殘暴無道的勢力結盟,無疑是與虎謀皮,不僅會損害主公的名聲,更會讓我們的百姓陷入危險之中。因此,主公從道德和民心的角度出發,不能與郭汜、李傕為伍。
其二,主公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占據了並、冀兩州,勢力逐漸強大。我們不僅在軍事上擁有強大的力量,還在政治上推行了一係列有效的政策,使得兩州百姓安居樂業。此時,我們已經具備了獨立發展的基礎和能力,不再需要借助外力來鞏固自己的勢力。此外,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統一中原,甚至問鼎天下。與郭汜、李傕結盟,可能會限製我們的行動自由,甚至被牽連進長安的複雜局勢中,這顯然不符合我們的長遠規劃。
其三,雖然張濟叔侄在長安軍中地位顯赫,且張濟本人也是一位有智謀的將領,但他們背後的郭汜和李傕並非善類。目前我們對張濟的真實意圖和忠誠度仍有所懷疑。尤其是他身邊的賈詡,這位智謀出眾的謀士,曾多次為郭汜、李傕出謀劃策,其真實意圖難以捉摸。主公擔心一旦與長安方麵結盟,可能會被賈詡等人利用,最終陷入被動局麵。
其四,天下諸侯林立,各方勢力都在尋找機會擴張。此時與郭汜、李傕結盟,可能會引起其他諸侯的警覺和敵意,從而陷入四麵受敵的局麵。相比之下,我們更傾向於與其他勢力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局勢的變化,尋找更有利的盟友。
其五,主公最終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建立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與郭汜、李傕這種殘暴無道的勢力結盟,不僅會損害主公的名聲,更會讓我們陷入道德和政治上的困境。主公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逐步積累實力,贏得天下百姓的支持。與郭汜、李傕結盟,隻會讓主公偏離自己的目標,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之中。”
“屬下這幾點愚見,還請主公三思。”戲忠拱手道。
“誌才分析的很全麵,子龍和叔至,你們兩個還有什麼想法沒有?”我轉頭對著趙雲和陳到兩人說道。
“我等完全讚同先生的意見。”趙雲和陳到兩人同時答道。
“那好,今天我就回複張濟,不同意與長安方麵的結盟”。
張濟將軍在得知我的回複,並沒有做過多的停留,在我設宴熱情招待之後,急匆匆的就趕回長安去了。
就在我送走張濟將軍之時,我也收到了北方幽州變動的消息。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幽州也未能幸免於難。幽州地處北方邊陲,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之一。而幽州的局勢,也在這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化。
幽州牧劉虞,是一位仁厚長者,以寬厚待人,推行仁政,深受百姓愛戴。在他的治理下,幽州百姓安居樂業,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然而,幽州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北平太守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矛盾。
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後被董賊冊封為幽州刺史,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將領,尤其是他麾下的白馬義從騎兵部隊,戰力強悍,以勇猛和機動性著稱。公孫瓚性格剛烈,野心勃勃,對幽州的統治權有著自己的想法。
他與劉虞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兩人在治州理念、軍事策略等方麵存在諸多分歧。劉虞主張以仁政治理幽州,減少軍事行動,避免百姓遭受戰亂之苦;而公孫瓚則主張積極擴張,通過軍事手段鞏固幽州的統治地位,增強幽州的實力。這種理念上的差異,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孫瓚的勢力逐漸壯大,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脹。他開始不滿劉虞的統治,認為劉虞過於軟弱,無法有效治理幽州。而劉虞則對公孫瓚的野心和軍事行動感到擔憂,認為他的行為可能會給幽州帶來災難。最終,兩人的矛盾爆發了。公孫瓚決定采取強硬手段,解決與劉虞之間的矛盾。於是他秘密集結了白馬義從等精銳部隊,準備對劉虞發動突襲。
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幽州城內一片寧靜。百姓們像往常一樣忙碌著,沒有人察覺到即將到來的風暴。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騎兵部隊已經悄然接近了幽州城。
在收到城內內應發岀的信號之後,公孫瓚親自率領騎兵部隊,他們身著白色的戰袍,騎著高頭大馬,手持長槍,威風凜凜,部隊在城外迅速集結,公孫瓚下令發起攻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白馬義從騎兵部隊如同一股白色的洪流,衝向了幽州城。他們的速度極快,幾乎在一瞬間就衝破了城門的防線,進入了城內。城內的守軍措手不及,根本無法抵擋白馬義從騎兵部隊的猛烈攻擊。
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在城內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劉虞的府邸也很快被騎兵部隊包圍。劉虞得知公孫瓚發動突襲的消息後,驚慌失措。他深知自己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但仍然試圖組織抵抗。
然而,白馬義從騎兵部隊的戰鬥力實在太強,劉虞的守軍根本無法抵擋。在激烈的戰鬥中,劉虞的府邸被攻破,公孫瓚的騎兵部隊衝了進來。劉虞被俘,他看著公孫瓚,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
公孫瓚則冷笑著看著他,說道:“劉虞,你太軟弱了,根本不配治理幽州。幽州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我,公孫瓚,就是這個人!”劉虞被俘後,公孫瓚並沒有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而是試圖說服他歸順自己。然而,劉虞堅決拒絕,他寧死不屈,不願意屈服於公孫瓚的淫威之下。最終,劉虞在公孫瓚的逼迫下,選擇了自殺身亡。
劉虞的死,標誌著公孫瓚在幽州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他成功地掌握了幽州的統治權,成為了幽州的實際掌控者。然而,公孫瓚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的野心還在不斷膨脹。
就在公孫瓚鞏固自己在幽州的統治地位的時候,青州的袁紹卻對幽州的局勢虎視眈眈。袁紹,字本初,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諸侯之一,他擁有強大的勢力和豐富的資源。
袁紹一直對幽州的資源和戰略位置垂涎三尺,他決定趁公孫瓚立足未穩之際,出兵幽州,奪取幽州的統治權。袁紹派出了一支精銳部隊,由他的部將顏良、文醜率領。
這支精銳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他們被稱為“大戟士”,以強大的戰鬥力和堅固的防禦著稱。袁紹希望通過這支精銳部隊,一舉擊敗公孫瓚,奪取幽州。“大戟士”部隊在部將鞠義的率領下,迅速向幽州進發。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抵抗。
公孫瓚得知袁紹出兵的消息後,大為震驚。他深知袁紹的勢力強大,“大戟士”部隊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公孫瓚決定親自率領白馬義從精銳騎兵,迎戰袁紹的“大戟士”部隊。他深知這是一場生死之戰,如果失敗,他將失去幽州的統治權,甚至可能會喪命。
喜歡龍吟三國請大家收藏:()龍吟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