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縱馬持戟怒聲大吼,氣勢磅礴的軍勢令李傕兵馬陷入慌亂。
西涼軍酣戰正是關鍵時刻,一支出乎意料的生力軍使本就身處弱勢的士兵心神退怯。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橫眉立目的張燕對上了突然出現的郭汜、胡軫、牛輔、樊稠等諸將的攔截。
兩方人馬狹路相逢,彼此間不肯退讓,剛獲得龐大財富和洗劫縣城的興奮令黑山軍勇猛無畏。
即便是人數相當的精良鐵騎,在山林密布的狹窄地形中也占不到便宜。
山路坑窪起伏,沒有騎兵機動優勢,麵對氣貫如虹的黑山軍殺得難解難分。
十幾人並駕齊驅肩臂接踵,刀光劍影流失飛梭,前麵士兵被砍死,後麵的士卒見縫插針迅速補上。
路旁荊棘遍布、草木茂盛的樹叢零星分布小規模的對拚。
道路狹窄人群臃腫,雙方神勇的將領堵在大軍中不得寸進,幾千人如麵糊一般攪合在一起,士兵隻知道拚命衝殺,個人武藝完全施展不開。
董發自家西涼軍始終無法攻破張燕的殘兵敗將,傷亡程度也不遑多讓,心中不悅之色躍然紙上。
“文優,你可知為何張燕的敗兵為何凶猛異常?你可有計策已解我軍之憂?”
董卓嚴厲的口氣顯然是盱衡厲色,畢竟他的西涼軍是死一個少一個,朝廷對他在中原嚴格限製擴充兵馬頗為忌憚。
“主公,在下猜測張燕是魚死網破,準備孤注一擲保住得之不易的救命糧草。
隻需等待華雄將軍奪取敵方軍資,必然回軍援救,屆時揮師掩殺必當打敗。
我擔心的是山上那萬餘留守兵馬,可能會趁機藏匿山林就無處可尋了。”
“你可有上策一舉殲滅所有賊軍?”
董卓心中一喜,立刻詢問良策。
“主公想要以最小的代價解決黑山軍,唯有勸降方為上上之策!
不過我軍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朝廷也會猜忌養寇自重的嫌疑。”
董卓聽聞此言也是仰天長歎。
太尉楊賜為首的清流、司徒袁隗為首的世家,皆看不起邊陲之地出身蠻荒無禮之人。
處處提防時刻打壓,踏入中原的這段時間,應對朝堂的爾虞我詐心力交瘁。
“此策極為不妥,另尋一策。”
李儒心中也對朝廷提防義憤填膺,他傾向於勸說董卓藏兵納勢以圖大位,奈何主公對朝廷心存幻想不忍提前謀劃。
“主公不願用此計,文友還有一策,可一石二鳥之利。
聽聞唐縣起兵之人以前是一無名之輩,在張寶兵敗被殺後以血腥手段聚攏萬餘殘兵起勢。
其頗有手段必然不肯甘居人下之輩,如果太行山萬餘殘兵走投無路之際加入其中。
我軍派人散播流言蜚語,說其人得位不正,賊軍內部定當爭權奪位。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敵軍兩敗俱傷之時就是破敵之日。”
董卓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武臨率領的萬餘人馬。
皇甫嵩都屢次敗給對方損兵折將,如果能成功剿滅定是大功一件,也可站穩朝堂加官進爵。
此時的董卓還不是那個禍亂宮闈、肆意屠殺百官的凶殘之人,依舊忠心報國建功立業的熱血將軍。
兩方人馬還在廝殺,生死之事就在手中刀劍間,沒有撤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