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賦
梁平的馬車碾過青石板路的瞬間,晨霧還未散儘的古鎮突然爆發出震天歡呼。人群中白發老者顫巍巍捧出《周易》竹簡,扉頁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朱砂字跡在朝陽下熠熠生輝;孩童們高舉著用五色絲線編織的"同心結",正是《詩經》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美好象征。
"看呐!是梁公子和少夫人!"綢緞莊的王掌櫃熱淚盈眶,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錦緞橫幅奮力展開。這八個字不僅是《周易·係辭》中的至理,更暗合梁平曾在此處為百姓推演卦象,化解瘟疫的往事。街角茶棚裡,說書人驚堂木一拍:"列位可知?當年梁先生以"蹇"卦之理,勸縣令疏通河道,正是應了"利西南,往有功也"的卦辭!"
街道兩旁的商鋪紛紛懸掛起"紫氣東來"的匾額,典故源自老子騎青牛出函穀關的傳說。糕點鋪的夥計捧著桂花糕擠到馬車前,高聲背誦:"糕傳千裡香,人念萬家情,此乃效仿當年陸凱"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深情!"更有學子舉著《道德經》齊聲誦讀:"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梁先生當年傳道授業,正是這般潤物無聲!"
林伊掀開轎簾的刹那,被眼前景象震撼得捂住嘴。隻見繡坊姑娘們捧著親手縫製的"並蒂蓮"嫁衣,這圖案出自《孔雀東南飛》"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貞誓言;藥鋪掌櫃則獻上特製的"陰陽調和湯",暗合《黃帝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醫理。
當馬車行至鎮中心的太極池,百餘名孩童突然齊聲吟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來他們身著漢服,正在演繹《詩經》開篇的經典。池邊老槐樹上,懸掛著百姓自發書寫的《歸去來兮辭》條幅,陶淵明筆下"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字句,恰似在訴說梁平此番歸來的心境。
梁平眼眶濕潤,執起林伊的手緩緩走下馬車。人群自動讓出一條花徑,花瓣上還帶著晨露,恍若鋪就的銀河。這一刻,他終於懂得何為衣錦還鄉——不是功名利祿的彰顯,而是將《周易》的智慧、《詩經》的柔情、諸子百家的哲思,化作百姓心中永不磨滅的溫暖印記。
坤德綿長
暮色漫過雕花窗欞時,梁母正就著油燈縫補林伊的襦裙。粗布衣裳上的針腳細密如星子,恍惚間與三十年前在寒窯中為丈夫補衣的光景重疊。她輕撫著裙角被露水洇濕的痕跡,輕歎著將《禮記·內則》裡"婦事舅姑,如事父母"的訓誡默念成繞指柔。
"娘,您又在費眼了。"林伊捧著新熬的銀耳羹推門而入,發間茉莉沾著夜露清香。梁母慌忙藏起藏在袖中的碎布——那是從自己陪嫁緞麵上剪下的邊角料,正打算給兒媳做個護腕。這讓她想起《女誡》中"謙讓恭敬,先人後己"的箴言,如今世道雖富,人心卻少了這份溫厚。
"瞧這手凍的。"梁母執起林伊的手貼在胸口焐著,腕間銀鐲輕響驚破寂靜。這鐲子是她嫁入梁家時婆婆所贈,內側刻著《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卦辭。"當年你爹趕考,我背著你兄長沿街乞討,夜裡咱們娘仨蜷在破廟......"她摩挲著兒媳掌心的薄繭,聲音漸染哽咽,"那時雖窮,可街坊送碗熱粥都要推讓半盞,哪像現在......"
林伊將頭輕輕靠在婆母肩頭,想起日間在街上聽聞的閒話。有新婦嫌棄公婆年邁,引用《論語》"父母在,不遠遊"時斷章取義;更有人拿著《朱子家訓》中"居家戒爭訟"的字句,卻不願體諒長輩辛勞。她忽然明白,如今婆媳齟齬,多是因世人隻記得"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權謀,卻忘了《詩經》"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的赤誠。
梁母從樟木箱底取出泛黃的《孝經》抄本,扉頁上"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的批注已被歲月暈染。"你看這"孝"字,老在上,子在下,本就是血脈相承的扶持。"她指著書中"事姑舅,和兄弟,睦鄰裡"的訓誡,"就像這陰陽魚,哪有隻取陽麵不要陰爻的道理?"
窗外忽起夜風,將油燈火苗吹得明明滅滅。林伊望著婆母鬢角新添的白發,想起《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教誨。原來真正的和睦,從來不是錙銖必較的權衡,而是如大地般包容,似流水般不爭的智慧。她輕輕為梁母披上外衣,婆媳二人相視而笑,這一笑,勝過萬千金玉良言。
喜歡風水雲雷電請大家收藏:()風水雲雷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