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不指望劉青鬆上學上出個什麼名堂來,更不指望他考燕大水木,他堅持讓劉青鬆上學隻是想讓他在學校塑造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觀這種東西,上學和不上學,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指望待在家裡乾活,那能塑造出來什麼三觀?
今天鋤了幾畝地?
昨天喂了幾頭豬?
他不希望自己的兄弟,是個鼠目寸光、胸無大誌、坐井觀天的人。
不隻是對劉青鬆這樣,對於劉紅苕、劉勁草、劉浩川等人,劉青山也是這麼想的。
誠然,
上輩子這些兄弟姐妹後來都算是混出來了,但那也是他們一一經曆過苦難,去外麵的花花世界闖蕩過,這才混出來的。
就比如劉勁草,他如果不去鵬城搬磚,沒有感受到鵬城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蓬勃鬥誌,以及基建的巨大魅力,他會回來搞房地產?
他不會。
再比如劉青鬆,他如果不是跟了大哥,那能後來卷了大哥的錢財跑路回來創業?
總之,都得走出去,都得經過曆練!
於是,劉青山就找到老爺子劉樹德將心裡的想法說了一遍……
——咱家的孩子都得上學,上學很重要,不論學的好壞,總之都要上!
其實對於上學這件事,劉樹德本身就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是上學的受益者,他當年上過學,能讀會寫,算是隊伍裡有名的‘秀才’,於是長官就喜歡將他帶在身邊,幫忙寫個文書、參謀個軍情啥的。
在那個混亂的歲月裡,每一個識字的人都是極其寶貴的人才。
因此,劉樹德在隊伍裡就混的挺好。
隻不過在彎河落戶以後,家裡窮,真的窮啊,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饒是他有心讓孫輩們都上學,也是力有不逮,捉襟見肘。
再舉個例子,
劉福來、劉兆豐、劉茂財三兄弟,各個識字,能說會寫。
他們沒怎麼上過學,大多都是劉樹德自己教的。
不過現在……
劉樹德點了點頭,“行,咱家現在條件也好了,能供得起,那就按你說的來!”
兩人說定之後,
很快劉樹德就召開了家族會議,他鄭重宣布:“家裡凡是18歲以下的孩子,全都要上學。”
18歲以下的有誰?
劉江河今年17,劉白楊今年16,劉青鬆今年14,劉蒼岩今年11,劉紫蘇今年8歲。
劉江河他們四個倒不是從來沒上過學,他們幾個全都是小學畢業就不上了。
所以,對於他們的安排倒也很好辦。
全都塞到初中,讓他們去讀初中,讀完初中繼續讀高中。
正常來講,這件事說著容易,辦卻不好辦。
一來他們四個年紀都有點大,二來現在又不是招生季,三來你想進學校就進學校啊?
不過對於現在的劉家來說,這事兒很簡單!
簡單到,就是一句話的事。
向陽公社的一把手崔陽,是個地地道道的文青,如今已經和劉青山這個大作家處成了忘年交,這點小事他會不幫忙辦?
這不,
開完家族會議的第三天,崔陽就又騎著自行車來了,他說他寫了一首詩,想請劉青山點評點評,指正指正。
這讓劉青山有點無語。
大叔,拜托你是公社主任啊,肩負整個向陽公社十幾個大隊,數萬名老百姓的生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