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畢竟是天字第一號的中央喉舌!
它這一轉載如同一顆火種,瞬間點燃了全國媒體的熱情……
最先行動的是《光明日報》,
他們在當天下午的特彆增刊中全文轉載,並配發編者按:“從黃土地走出的文學赤子,用最樸實的文字書寫最深沉的時代。”
緊接著,
《文彙報》連夜調整版麵,在頭版右下角開辟專欄,標題赫然寫著:“青山現真容:一個農民作家的文學長征”。
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青年報》,他們不僅轉載原文,還邀請著名學者撰寫萬字長文《論劉青山現象》,深入剖析這位青年作家的創作軌跡。
文章開篇就寫道:
“當我們還在象牙塔裡討論文學理論時,一個赤腳走在黃土高坡上的青年,已經用他的筆征服了整個中國……”
地方小報也緊急加印副刊,標題一個比一個震撼。
——《“青山”真容:黃土高原上的文學赤子》
——《二十三歲的文學巨人——劉青山專訪實錄》
——《從赤腳少年到人民作家:劉青山的苦難與輝煌》
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短短三天,全國報紙的發行量激增。
郵局的報刊分發員忙得腳不沾地,抱怨道:“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多人搶著看副版!”
在這個時候,《西北日報》在頭版推出連續報道。
第一期,《尋找真實的‘青山’》。
第二期,《黃土地上的文學聖徒》。
第三期,《從苦難中開出的花朵》。
第四期,《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
一連五天,全都是對劉青山的報道。
報道內容以真實采訪為主,除了全麵的介紹劉青山的生平,還寫了他的求學生涯,文學創作軌跡,以及鄰居、老師、同學對他的評價等等,內容豐富真實又極具代入感。
《西北日報》這次的幾篇報道,完美的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青山’,讓所有人都進一步的了解了他。
這幾篇報道刊登之後,
再次引起一波報紙暢銷,不過這次僅僅是《西北日報》一家。
兩天之後,
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門口幾乎都有人排隊,他們都要買《西北日報》,這使得《西北日報》一度售罄,供不應求。
某些地區的《西北日報》甚至被炒到原價的五倍,就這都有很多人買。
洛陽紙貴,也莫過於如此……
這次《人民日報》倒是沒有再繼續轉載了,不過第三天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午間新聞用了整整五分鐘播報這篇專訪,播音員的聲音罕見地帶著情緒:
“……劉青山同誌在艱苦環境中堅持創作的事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當晚,
各地廣播電台紛紛製作特彆節目,邀請文學評論家、教師、工人代表座談。
西北電台甚至播放了一段劉青山的家鄉方言錄音——雖然隻是他念自己詩的片段,但聽眾們仍激動不已:“原來‘青山’的聲音是這樣的!”
早幾天,劉青山就接到通知,屈燦說他給劉青山錄的聲音,將會在西北電台播出,讓他到時候注意聽聽。
劉茂財、王鳳儀知道這件事後,那是高興的幾乎手舞足蹈,緊跟著整個老劉家的人就都知道了。
再之後,王鳳儀的娘家、王衛國、黑龍潭生產隊的其他社員……
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