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霖的指引下,
劉青山順利抵達位於東城區一條安靜胡同裡的《人民文學》編輯部。
這是一座樸素的灰色小樓,門口掛著白底黑字的“人民文學編輯部”木牌,字跡遒勁有力。
推開有些年頭的深綠色木門,一股油墨與舊書頁混合的獨特氣息撲麵而來。
眼前是一個略顯擁擠但充滿書卷氣的辦公室。
斑駁的綠漆牆圍下,是幾張深棕色的舊式辦公桌拚在一起,桌上堆滿了小山般的稿件、書籍和墨水瓶。
水泥地麵擦得乾淨,木質窗框透進柔和的光線。
幾個編輯正伏案工作,筆尖劃過稿紙的沙沙聲和偶爾的翻頁聲,構成了這裡的主旋律。
朱霖敲了敲門,清脆的聲音打破了室內的寧靜:“鄒老師!您看誰來了!”
靠窗的一張辦公桌後,一位戴著黑框眼鏡、麵容清臒的中年人聞聲抬起頭。
他穿著洗得有些發白的灰色襯衫,袖口微微挽起。
他先是看了看朱霖,隨即笑了起來,“朱霖同誌來了。”
隨即,
他的目光就落在朱霖身邊那個高大挺拔、眼神明亮銳利的年輕人身上,他臉上瞬間閃過一絲驚訝,緊接著就被巨大的驚喜取代!
他立刻放下手中的鋼筆,筆尖在稿紙上洇開一小團墨跡也顧不上了,快步繞過辦公桌迎了上來。
“青山?!”
“哎呀!真是青山同誌!可算見到真人了!”
鄒荻帆的聲音帶著激動和難以抑製的喜悅,他伸出雙手,緊緊握住劉青山的手,上下打量著,眼神裡充滿了欣賞、欣慰和一種“終於見到”的感慨。
“好!好!比我想象中還要精神!一路辛苦了!安頓好了嗎?一切都順利吧?”
雖然通信一年多,神交已久,但這初次見麵的激動和親切感,還是溢於言表。
劉青山也用力回握著這位神交已久、亦師亦友的人的手,同時也在仔細打量著他。
眼前的鄒荻帆,比想象中的更清瘦一些,眼角的皺紋很深,但眼神卻異常明亮有神,透著睿智和一種對文學的執著熱忱。
他握著的手,指節分明,帶著薄繭,是常年握筆的痕跡。
那份樸實無華卻飽含熱情的氣質,與劉青山在書信中感受到的完全一致,甚至更添了幾分親切感。
“鄒老師好!終於見到您了!”
劉青山語氣真誠而帶著敬意,“一切都好,安頓好了!一直承蒙您和編輯部的提攜與關照,青山銘記在心,今天特意來拜訪您!”
“哪裡哪裡!是你才華橫溢!”
鄒荻帆爽朗地笑著,隨即熱情地拉著劉青山的胳膊,轉向辦公室裡其他幾位正好奇望過來的編輯:“來來來,青山,我給你介紹一下咱們編輯部的幾位骨乾!”
他指著一位戴著眼鏡、麵容清臒的中年人:“這位是謝永旺老師,負責小說稿件的,你的《人生之路》後期編輯工作就是他做的!”
“謝老師好!非常感謝您!”劉青山連忙恭敬問好。
“青山同誌,久仰大名!歡迎歡迎!《人生之路》寫得太好了!”謝永旺笑著握手,眼中滿是讚賞。
鄒荻帆又指向一位短發乾練、眼神銳利的女編輯:“這位是崔道怡老師,詩歌組的頂梁柱,你的《一代人》、《回答》這些詩稿,崔老師當初可是讚不絕口,至今也是!”
“崔老師好!”劉青山再次恭敬問候。
“哎呀,青山同誌,可把你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