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夢境中流逝。
竹竺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星海之中,腳下是流動的銀色光點,頭頂是旋轉的星雲漩渦。遠處,十二根時空之柱矗立在地平線上,每根柱子都連接著不同的宇宙。
"歡迎來到時砂回廊。"沙漏老人的聲音從背後傳來。
竹竺轉身,看到老人手持一盞青銅燈,燈光映照出他臉上的皺紋——這些皺紋竟像沙粒一樣流動,不斷重組。
"這裡是所有沉睡者的精神花園。"老人解釋道,"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自己留下的"時砂回響"。"
他揮動拐杖,指向第一根時空之柱。柱體表麵浮現出無數畫麵:
竹竺在賽博昆侖派教授"量子煉氣訣",李逍遙和他的弟子們半人半機,在星海間建立浮空仙島;
維克托法師的魔法處理器進化出靈智,與機械聯邦展開和平談判;
澤塔妖獸們的"跨界料理學院"已成為跨維度文化交流中心,雷霆之爪成為了明星廚師...
"這些都是你的"時砂回響"。"沙漏老人說,"你在各個宇宙留下的印記,會以特殊方式延續下去。"
竹竺注視著那些畫麵,突然注意到一個細節:在賽博昆侖派的浮空仙島上,有一座由符籙構成的小型傳送陣,正微微閃爍著金光。
"那是什麼?"他問。
"你的"種子"。"沙漏老人微笑,"每當你沉睡時,都會在各個宇宙留下"時空信物"。它們會在特定條件下發芽,延續你的意誌。"
竹竺若有所思。這時,第二根時空之柱亮起,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伽馬星的機械生命體建立了"道法研究院",將符籙編程融入能量回路;
澤塔妖獸們發明了"味覺共鳴器",能通過食物傳遞情感記憶;
艾澤拉星的魔法處理器與星靈文明達成協議,共同探索"魔法量子化"的可能性...
"這些是未來的可能性。"沙漏老人解釋,"每個宇宙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讀你的影響,並創造新的可能。"
竹竺感到一絲安慰,但隨即注意到第三根時空之柱上的畫麵:
在某個陌生的星球上,十二位沉睡者同時睜開了眼睛。他們長相各異,但都散發著與竹竺相似的氣息。其中一人轉頭看向鏡頭,嘴角揚起神秘的微笑。
"那是誰?"竹竺警覺地問。
"未來的你。"沙漏老人平靜地說,"或者說,是你在不同時間線的分身。"
"分身?"竹竺皺眉,"我不明白。"
"多元宇宙是網狀結構,而非線性。"沙漏老人指向時砂回廊的穹頂,那裡浮現出複雜的網狀結構,每個節點都代表一個可能的未來,"你的每次沉睡,都會產生不同的時間分支。"
他指向其中一條光路:"這是你選擇立即蘇醒的未來,三萬年後重返現世;這是你繼續沉睡的未來,等待新的使命;這是你徹底融入時空長河的未來,成為守護者的候選..."
竹竺看著那些光路,突然感到一陣眩暈。無數可能性在他眼前展開,每一個都標榜著"真實",卻又彼此矛盾。
"我該何去何從?"他喃喃自語。
"這不是選擇題。"沙漏老人將青銅燈遞給他,"這是認知題。你必須理解,時間並非河流,而是海洋。每個瞬間都存在於所有可能性中,等待被發現。"
竹竺接過燈,燈光照亮了他的麵容。在鏡麵般的燈麵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隻是他,還有無數個"他",站在不同的時空之柱前,做出各種選擇。
"三萬年的沉睡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阿青的聲音突然從身後傳來,"當你醒來時,會發現整個多元宇宙因你而改變。"
她指向世界樹的樹冠,那裡有一個新的水晶吊床正在形成,散發著柔和的金光。
"這是你的"時空搖籃"。"阿青說,"在這裡,你可以繼續旅行,不是通過肉身,而是通過意識。"
竹竺看著那個逐漸成型的吊床,突然明白了什麼。他轉向沙漏老人:"如果我在夢中繼續旅行,是不是就不會消耗現實中的時間?"
"聰明。"老人點頭,"夢境中的千年,不過是現實中的一瞬。你可以在這趟旅程中體驗無數可能,而外界隻過去了幾十年。"
阿青遞給他一枚青銅鑰匙:"這是進入"永恒夢境"的鑰匙。記住,夢醒時分,你會帶著所有記憶回到現實。"
竹竺接過鑰匙,上麵刻著十二種符文,每種都代表一個他曾踏足的宇宙。
"該走了。"沙漏老人揮動拐杖,時空回廊開始扭曲變形,"你的第一場夢要開始了。"
竹竺發現自己站在一片陌生的草原上。這裡的草是淡藍色的,隨風起伏時泛起星光般的光澤。遠處,一座由水晶構成的城市若隱若現,城市上空漂浮著十二輪明月。
"歡迎來到星輝城。"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竹竺轉身,看到李逍遙——但不是他在伽馬星見過的那個半機械化的李逍遙,而是更年輕、更充滿活力的版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是..."竹竺驚訝地問。
"我是李逍遙,賽博昆侖派掌門。"年輕人笑道,"不過,這裡的我是另一個"我"。"
竹竺很快意識到自己身處夢境——或者說,是某個平行宇宙的投影。在這個世界裡,賽博昆侖派沒有與機械聯邦衝突,而是發展出了獨特的"靈能科技"。李逍遙沒有變成半機械人,而是成為了第一位"靈能編程師"。
"跟我來。"李逍遙拍拍他的肩,"我帶你去看些有趣的東西。"
他們穿過水晶城,來到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前。圖書館的建築風格既像修真宗門,又像未來數據中心,尖頂上裝飾著發光的符文。
"這是靈能記憶庫。"李逍遙解釋道,"儲存了所有修行者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