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因感激您的恩德,才特來送行。
您雖僅居此一年,卻為越州做了許多好事。”
沈嚴聽罷,心中湧起無儘感慨。
華夏百姓素來純良,即便官員做些分內之事,他們也會銘記於心。
“罷了,都起來吧。”
接著,沈嚴走向當地鄉紳和商人:“讓百姓起身吧,你們的情意我已知曉。
這一年,我為你們所做的不過是職責所在。”
“武王,這是我越州百姓敬獻的萬民傘,懇請您收下。”
“武王,越州百姓決定建生祠紀念您的功績。”
“武王,三十萬越州百姓永遠銘記您的恩德。”
……
安撫眾人後,沈嚴跨上戰馬,一路向抹淚的百姓拱手告彆。
武王——”
伴隨著一聲呼喚,數十萬百姓齊聲呐喊,聲音彙聚成浪,震撼天地。
蘇州百姓以誠摯之心送彆。
這份氣勢感染了所有人,即便行至數十裡外,人們仍沉浸在離彆的氛圍中。
“王爺,您堪稱我治理地方功勞最大的人了。”鄔思道打破沉默,感慨道。
“哈哈,沒錯!就算是做一方郡守,王爺也必定流芳百世。”高勇大笑,“我頭一次見到這麼多百姓送行。”
沈嚴淺笑,未作回應。
“鄔先生,若一切順利,我們多久能到京城?”
這是眾人關心的問題。
離京一年,大家歸心似箭,既因對家人的思念,也期待朝廷的獎賞。
此戰大捷,朝廷必有重賞,這也是他們急於返回的原因之一。
“回王爺,若無耽擱,我們有望在十二月中旬抵達京城。”鄔思道笑道。
“嗯,那麼回去後還能休整一個月。”沈嚴點頭。
“哈哈,乾脆休沐到過年!”高勇伸展筋骨,擺出悠閒姿態。
身為新貴,他早已迫不及待要回京炫耀。
“好,加緊趕路吧。”沈嚴同意。
不僅錦衣衛們和張英率領的西郊大營精銳歡欣鼓舞,數千名前來請戰的武林人士同樣激動不已。
他們雖未直接參戰,但提供的偵察、防禦、情報搜集等貢獻不可或缺。
此次行動,他們也付出了近千人的代價。
沈嚴叮囑武林人士首領,對犧牲者將給予豐厚撫恤。
幸存的武林人士將依據功勳獲得獎勵,包括珍稀物品、靈丹妙藥及金錢。
若有人願為朝廷效力,將被安排進入錦衣衛或六扇門等機構。
武王的承諾讓在場的武林人士無不激動萬分。
鄔思道估計,他們本應在三個多月後回到京城。
然而,途中諸多事務導致他們耗費了更多時間。
每至一地,當地文武官員與百姓均傾巢而出,迎接沈嚴這位大明武王及軍神張英。
過去一年間,二人赫赫戰功廣為流傳,各地茶館酒樓的說書人亦不斷演繹他們的英勇事跡。
無論哪個階層的大明子民,都會定期討論從越州邊境傳來戰報。
如今,沈嚴與張英的威名已達到巔峰。
即便京城之內,內閣首輔於璞、六扇門無情者及東廠暗探依舊擔憂此非好事。
自古以來,功高蓋主便令人警惕。
此時的沈嚴猶如大魔王,聲望與實力俱至頂點。
所有人猜測他還能堅持多久,是否會顛覆政權。
連曹太後也心生顧慮,秘密詢問皇宮內三寶老者的意見。
雖不知具體對話,但曹太後離開後明顯放鬆許多,不再過度憂慮。
甚至下令沿途各郡隆重迎接凱旋的武王與英國公。
即便沒有皇命,地方官吏早已爭相巴結。
畢竟,他們是大明開疆拓土的英雄。
因此,無論沈嚴與張英途經何地,均受到熱烈歡迎。
麵對數萬乃至數十萬民眾的夾道歡迎,沈嚴難以推辭。
這些應酬顯然延緩了行程。”王爺,按此速度,我們明日才能抵達京城。”高勇麵露愁容。
他歸心似箭,恨不得立刻返回京城。
這是眾人共同的心聲。
沒人願如武王般,身邊常伴四位絕世佳人,即便在旅途之中,也日夜歡愉。
旁邊的鄔思道亦感慨道:“王爺,高勇說得有理。
我大明百姓熱情似火,若每到一處都耽擱兩三天,恐怕真要走到明年了。”
沈嚴點頭笑道:“英國公也是這般勸我的,實在不必每個城都逗留。
往後除了必要物資外,咱們隻管趕路便是,隻能辜負百姓的盛情了。”
大軍依嚴行事,非必要時皆在外紮營。
即便如此,地方官仍會前來接待並設宴款待。
喜歡綜武:錦衣衛,摸屍就能變強請大家收藏:()綜武:錦衣衛,摸屍就能變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