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上帝視角來看,他們海軍部隊的發展完全趕不上陸軍部隊和空軍部隊,可以稱之為畸形產物。
元首上台以後,於1939年的時候批準了一項宏大的海軍擴張計劃。
其目標是到1948年,建立起一支能與三島國皇軍海軍相抗衡的龐大艦隊。
此計劃主要為以下內容:
計劃建造10艘大型戰列艦,15艘裝甲艦也是戰列艦的一種)。
戰列巡洋艦計劃建造10艘;
航空母艦計劃建造4艘噸級,最終隻有“齊柏林伯爵”號下水;
重型巡洋艦方麵計劃建造5艘;
輕型巡洋艦建造16艘,並且建造22艘5000噸級搜索巡洋艦;
驅逐艦的數量是水麵艦艇中建造最多的,足足有68艘;
至於潛艇方麵則是需要建造249艘艇,其餘的還有90艘魚雷艇等艦艇。
可以說這份“z”計劃要是完成,足夠讓三島國皇家海軍喝一壺。
可問題就是,此份計劃所需要的時間太過於久遠,戰爭不會因為他們沒有準備好就不打了。
當然,這裡麵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個點就是戰略上的分歧。
漢斯國的海軍和日本海軍一樣,也分成了兩個派係——巨艦vs狼群。
“巨艦大炮”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
而“狼群”潛艇派代表人物就是傳奇指揮官鄧尼茨。
好在最後分歧被解決,最終選擇了以水麵艦艇建造為重點,潛艇的發展屬於次要。
不過,這還不算是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第二點命運多舛。
1.戰爭的提前爆發;
2.資源匱乏;
建造艦艇尤其是巨艦所需要消耗的鋼材、特殊合金、資金以及人力都是巨量的存在。
戰爭期間,按照元首的計劃所有的資源都優先供給陸軍和空軍。
還有就是燃料問題也是漢斯國海軍的致命問題,合成燃料產量難以滿足現有艦隊需求,就更彆說新建造的。
3.實戰檢驗的不理想;
戰爭初期,“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暴露大型水麵艦艇的脆弱和風險。
還有後麵的“巴倫支海戰”都是漢斯國海軍走向沒落的根本。
後期,按照元首的命令一些建造完成,或者沒有完成的艦艇都全部拆解,資源轉向潛艇和陸軍。
所以說,漢斯國的海軍能夠拿的出手的也就是潛艇部隊。
宋明遠沒有作聲,路易斯見狀隻好再次開口。
“這一次,元首和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將軍都給我下了死命令,讓我無論如何都要帶走幾艘艦艇。”
“所以,還請將軍閣下能夠如實透露貴方是否能夠製造艦艇,以及主要的型號和噸位。”
“閣下請放心,如果交易談判成功,我們會用現錢來交易或者其他方式,並且會永久保守這個秘密。”
路易斯說話的語氣從開始的沉穩,變成了現在的委婉狀態。
宋明遠看的出來,路易斯是真的想要完成海軍裝備采買這個任務。
喜歡我都開掛了,你還叫我雜牌軍?請大家收藏:()我都開掛了,你還叫我雜牌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