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總是需要時間成長的。
明英宗和崇禎帝難道不想當英雄嗎?
當然是想的。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明英宗是一個很能打並且勤政的皇帝,早期暴打麓川王朝泰國、緬甸、老撾、印度東北那一帶),平定東南礦工造反,都是他在操盤,施仁政、減賦稅,而針對蒙古的作戰,也提前一年就在謀劃。
當大同野戰軍團戰敗時,他帶著自己的千軍萬馬和大明朝的貴族們奔赴前線,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敬佩的壯舉。
就好比今天京少、滬少們扛起武器帶頭衝某島國,人民會不歡呼,不敬佩他們嗎?
結果誰也沒想到,在支援完大同,回程的時候在土木堡翻了車。
《明史》記載他帶了五十萬大軍,結果被太監王振的騷操作坑了。
這個我是不信的,五十萬大軍加上戰馬、騾驢,浩浩蕩蕩可以把北京旁邊整個懷來盆地填滿,也先嚇都要嚇死。
況且太監們實在背不起這個鍋。
你說壞太監有沒有?有。
但太監的主體本質上還是依附於皇權才能存在,皇帝沒了他們啥也不是。
所以真正的曆史上,大部分太監往往和皇帝一條心。
這種關係在神劇《大明王朝1566》中被很好得體現出來,就是嘉靖和呂芳。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這是全老戲骨的劇。
太監在大明朝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不僅不是傻子,還是高級知識分子。
厲害一些的說話時不但懂得藏機鋒,還很有智慧和頭腦。
太監們能輔佐政務,還有很多能征善戰。
比如鄭和、汪直西廠雨化田的原型,能打又帥,曆史上是成化皇帝和萬貴妃的養子)。
汪直頗有霍去病之風,他年紀輕輕就為成化皇帝拱衛邊疆,提議再下西洋,反而是有文臣百般阻撓,燒了鄭和時期的航海資料。
最後就是大清朝花了100年改史書,記錄的英宗行軍路線像是大軍坐著高鐵在地圖上畫五角星。
這是乾啥?致敬共和國嗎?
太遺憾了,明英宗在第一曆史到底發生了什麼,他是怎麼戰敗的?我們不得而知。
可他敗了也是事實。
這年,一支重兵集團在土木堡傾覆。
這一年,明英宗朱祁鎮隻有22歲。
如果他的父親朱瞻基多活幾年為他兜底,土木堡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大明朝晚期,崇禎帝朱由檢登基的時候隻有16歲。
他的皇帝哥哥臨終前告訴他“吾弟當為堯舜”,所以他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力圖實現王朝的“中興”。
當李自成的大軍浩浩蕩蕩衝進北京,他在煤山自縊的時候,才隻有33歲。
英宗和崇禎,剛剛啟程時,也應該很意氣風發吧?
就像陸橋手持妖刀殺向狼王,年輕人總是無所畏懼,刀光純粹。
這就是為什麼,在191章,鬆向文會對媽媽的雞排侃侃而談。
隻有一個人擁有了足夠的閱曆,才會真正明白人生的苦難與幸福的分量。
他的母親雖然平凡,不像顧玉宸的媽媽那麼風風火火,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兒子。
畢竟誰又知道,如果鬆向文年輕幾歲,遭遇了各種挫敗之後不會選擇輕生呢?
英雄的道路總是崎嶇漫長的。
我們可以輸掉一次一次又一次甚至一百次,但隻要堅持到最後贏的那次就好了。
不要學習崇禎帝。
要自強不息。
……
ps.本來舉的是近代人物的例子,但是過不了審,所以隻有用古代稍微出名的帝王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