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無不都是忽然盛極而衰的案例。
其實究其本質,就是人都太多了,地都不夠分了。
這個‘地’,也不單單指的就是字麵上的意思。
不過說了那麼多,那麼這對治國的啟示又是什麼呢?
目前就三點吧:
第一,開疆拓土,第二,及時賑災,第三,搞好吏治。
其實李可還可以把東西說得再深一點,不過一次把東西都說完了,以後就不好再去敲詐朱元璋了,畢竟他還想要一間大房子呢,所以簡單地提了三點建議,李可就不提了。
……
朱元璋看完了整篇文章,久久不語。
因為這文章仿佛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朱元璋一個道理,他的大明,不管他再怎麼努力,都一定會亡。當然!也不一定。畢竟隻要你地方夠多,就能放得下更多的人,這國家自然也就不會亡了。
這是最粗暴的方式!
朱元璋是元末人,因而對於元末的亂象,自然也是十分地清楚。
李可這文章以元朝的突然暴斃來舉例,可謂是讓幾乎沒怎麼讀過書的朱元璋,也都能清楚地了解一個朝代的忽亡忽興。
大元是怎麼亡的?
李可說的幾乎全中!
天災,官員腐敗,百姓沒吃的,於是就造反了,當然,百姓沒地這一點其實體現得並不夠徹底,紅巾軍、白蓮教帶頭也沒說。
但不管怎麼說,就因為一場天災,再加上官員的腐敗,大元就這麼沒了。
當朱元璋再次扭過頭去看李可的時候,李可這邊正在華蓋殿的門口東張西望,他甚至還在門檻上坐了下來,然後坐在那看著外麵的風景。
把一旁的太監,都給有點急壞了,想要給李可通風報信,讓李可收著點。
然而朱元璋的心裡卻已無責怪之意。反倒是有點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孩子,即便做朕家的駙馬,倒也無妨。
當下也是走了上來,問李可道:“你這裡怎麼都沒提紅巾軍跟白蓮教?若不是它們攪亂,大元還未必會亡。”
李可也回過頭道:“我看看?”
畢竟是花了小半個時辰寫的,又沒怎麼檢查,寫漏了,意思沒表達完整了,也很正常。
但李可在看了看後,很快便回道:“那紅巾軍、白蓮教裡麵的不也是大元百姓,雖說事情是由極少數的白蓮教人引起,可若是百姓都有地在手,家裡都有充足的糧食,而且當地的官吏要是都當人,那百姓又怎會跟著紅巾軍、白蓮教一起造反呢。而且陛下……你自己不也是紅巾軍?你怎麼還罵自己。”
朱元璋一聽,頓時也是有點啞口無言,不過緊接著,朱元璋又連臉都不要地道:“朕那是被卷入到紅巾軍裡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