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
所謂新年新氣象,那是沒有的。
畢竟這一年,六部的官員還是湊不齊。
按理說,有著這麼多的空位,應該大把人來搶著當官才是,可貌似,這元末明初的文人,都不太愛當官。
這不!
今年一上來,這第一道下的詔令,還是‘詔求賢才可任六部者’。
哎,這詔書發得多了,都感覺大明有點卑微了,像是求著彆人來當官似的。
最近李可可太忙了,因為要培養銀行方麵的人才。
不過……
這一個月的時間下來,朱元璋還是會特意抽兩三天下午的時間來,讓李可跟他一起聊聊天。
大善殿。
望江樓。
從望江樓朝著西邊看去,可以看到宮城裡有一條河,自然景色,自是美不勝收。
朱元璋就很費解,問李可道:“李可,你說!為何朕表現得如此求賢若渴,可似乎,很多人還是寧願隱居,也不願意出來當官?”
李可想了想,便道:“陛下您是想聽真話,還是想聽假話?”
朱元璋不滿地看了他一眼,“那自然是要聽真話!”
李可回道:“有人曾說過,若是一個人不願意在某個地方打工當值了,那要麼是錢給少了,要麼,就是心裡受委屈了。”
“臣當初當翰林院典籍的時候,曾給自己算過一筆賬,以臣當初的俸祿,家裡養十個人不成問題,但是超出十個人,那可能這飲食就有點拮據了。”
“而世人當官是為了什麼?”
“肯定不可能是真的為了百姓,像宋朝範仲淹那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人,肯定是少之又少。”
“像唐代杜甫那樣的喊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人,更是幾乎絕跡。”
“就算是臣,不也經常跟陛下您討要好處?”
“不過臣是個有良知的人,既然陛下給了臣好處,那臣一定為陛下儘心儘力地分憂。”
“所以陛下您問為何沒有人願意來當官,那陛下您可以先從您給的俸祿高不高入手。”
朱元璋便道:“你當初一個從八品的小官,就能養活家裡十個人,這還不夠?朕給你的,還是脫了殼的大米,而尋常百姓,要想得到你那俸祿,那得種多少畝地才夠?你怎麼不念百姓有多艱辛?”
李可便回道:“我知道百姓有多艱辛啊,可問題是……陛下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臣一樣,有著如此崇高的覺悟。這俸祿,能多增長點,還是得多增長點。”
朱元璋又問道:“你說的受委屈了,又是何意?”
李可便道:“受委屈了的意思就是,比如說乾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錢,彆人都可以升官,就自己不能升,又或者是自己提的建議,陛下根本不聽。”
“隻不過……如今天下賢才幾乎都極少有人在陛下您這乾過活,所以以上這些,也無法成立,那就隻有一個可能了!”
朱元璋:“是什麼可能?”
李可道:“人家覺得陛下你過於殘暴,不是什麼聖賢的君主,所以他們不願意出仕。至於到底為何他們會視陛下為殘暴,為不聖賢的君主,那這個陛下你就得自己好好地反思反思了。”
“是不是給人加了重稅,是不是虐待文人,比如說臣曾去過蘇州,聽說那裡的稅就挺重。並且還有一種可能!”
朱元璋:“什麼可能?”
李可道:“就是他們上一任的君主太得人心了,然後他們十分忠心,你若是不給他們一個台階下,他們為了自己的名聲,也不好意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