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古人比李可的文章寫得好,但你要說分析存亡,古人能分析得過李可,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畢竟李可可是受到過各種雜七雜八的曆史博主、曆史文章的熏陶,還裝備了各種後世才有的思想文明結晶。
經過李可這麼一說,就算是姚廣孝,也不由得對當年南方三雄爭霸的事,有了一個很清晰的印象。
三雄當中,最不可能得天下的就是張士誠。
然而偏偏,像是很多人,包括曾經他們的季迪老弟,都曾投靠過張士誠。
不過其實也還好了,季迪老弟最後是自己離開的張士誠,否則現如今,季迪老弟就不應該還能安穩地留在蘇州城裡了。
高啟聽完了李可的話,也不得不點了點頭,感慨了一句道,“張士誠的確不是一位雄主。”
李可又道:“其他那些漢朝是怎麼亡的,唐朝是怎麼亡的,我也就不多說了,相信你們也知道。”
“而我接下來更想說的是……其實每一個朝代滅亡後,新生的朝代,都一定會吸取前麵朝代的教訓。大元就是對官吏都太好了,即便他們無不貪腐,無不欺壓百姓,可元帝就是不管,依舊縱容,終至亡國。”
“而陛下,接下來必會以元朝為教訓,以雷霆手段,打擊一切貪腐、一切欺壓百姓的行為。”
“你們若是有這樣的朋友、親戚,我想,你們可以給他們寫寫信。”
“因為要是他們接下來還搞元朝的那一套,一定會死得很慘。”
“陛下是老農出身,生平最痛恨那些欺壓百姓的官員跟小吏,隻要被陛下知道了,那接下來一定是誅九族。”
“不過這些都還隻是回頭看……”
“我以為,一個王朝要想發展得好,必須要有超前的眼光,知道自己接下來要變成什麼樣?”
“治國沒有方向,隻是為前朝的漏洞打補丁,是遠遠不夠的。”
“我已經說了那麼多了,這下該輪到你們了,所以你們以為,接下來的大明,應該變成什麼樣?”
“你們對這個新生的王朝,有沒有什麼願景?”
“對這些願景,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實現的辦法?”
“我想聽聽你們是怎麼想的。”
“當然!你們可能會說,我隻是一個和尚,我都辭官了。”
“然則,這大明,你我其實都有一份,你不去給它提出好的建議,那它壞了,到時候,壞到了你的身上,也就彆怪它怎麼那麼壞了。”
“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做是妄議朝政,那你們乾脆就彆說朝廷有關的事,你們就說說,你們以為,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什麼樣?”
……
其實,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什麼樣,自古以來,不少人都曾暢想過。
像孔子,孔子就覺得好的朝代,應該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禮儀,有等級,有上下尊卑,這樣就不會作亂。
當然!什麼人當尊的那個,什麼人當卑的那個,憑什麼這個人可以當尊的那個,憑什麼這個人可以當卑的那個,有沒有什麼標準?孔子沒有說。
然後從春秋戰國以後,到後來,仁德,就成了一種最新的標準。
君王要對百姓仁德,那這就是一個好的王朝。
最好是能夠輕徭薄賦。
最好是任由百姓自由自在地活著。
隻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