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那樣說不定會顯得有些奇怪。
畢竟要說關係的話,他跟他老師的關係,肯定比胡惟庸跟他老師的關係要親近得多才是。
這天。
李可讓人把腳踏打穀機給搬進了宮裡來。
而朱元璋看到這玩意,自然是歡喜。
畢竟當慣了老農民的他,就愛看這個。
“李可!你說此物能讓百姓輕鬆至少一倍?”
李可便回道:“雖說還沒試過,畢竟如今還不是水稻收割的季節,但是,臣以為,這總比雙手抱著水稻摔打要好。而且這個可以參考腳踏式繅車,腳踏,必定是今後農業發展的主流。”
朱元璋還自己踩了上去試了試。
李可並沒有製止對方。
倒是把一旁的內侍給看著急了。
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陛下,小心。”
朱元璋把他們都推開,隻見滾輪越轉越快。
李可也是說道:“若是天下能多一點這樣的發明創作,讓百姓都能輕鬆些,又何至於讓百姓的日子過得那麼苦,其實……這還不是最終形態,臣以為的最終形態,是這腳踏都不要了,直接它自己就會動。”
朱元璋聽後,大吃一驚,“直接自己動?”
李可點頭:“對!”
朱元璋便道:“這如何自己動?”
李可回道:“磨坊是不是能自己動?”
朱元璋回頭道:“道理是那樣的道理,可磨坊要建在河邊。”
李可便道:“工匠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會有辦法解決的。這不過是如何研究出一種可以代替河水作用的東西罷了,這也正是臣建立專利局的意義所在。”
朱元璋:“此話何意?”
李可便回道:“陛下你若不能確保工匠發明事物後,能夠得到他們應得的獎勵,那他們又怎麼會有動力,去研究這些東西,去降低百姓種地的辛苦?這是臣跟姚廣孝草擬的《專利法》,請陛下過目。”
朱元璋隨後便看到了,‘為廣開百工之巧思,振發萬民之智巧,凡有益於國計民生之技藝、器械、營造、農桑、醫藥、曆數、文章、藝術,皆受此法保護……’
朱元璋拿過來仔細地琢磨了一番,“這就是姚廣孝所說的,隻要給工匠足夠的利益,工匠就能做出日織四匹布,甚至是更多布的織機?”
李可答道:“正是這樣!沒有這樣的律法,工匠就很難放開手去做,也沒有人願意去鑽研更加高深的技術。而且陛下,專利局已經在研究能織出更多布的織機。估計用不了多久,就能做出來。”
朱元璋更加吃驚:“這麼快?”
李可便道:“隻要給錢,工匠就有動力。大明要想治隆唐宋,最怕的就是摳摳搜搜。正如同一些醫者、大夫,明明自己手裡有治病救人的好方子,卻就是不願意拿出來與同行一同分享。”
“臣記得唐代的藥王孫思邈就曾說過,他當年在民間想要彆人的方子,都是靠大雪天站在人家門口,求人家給他看的。”
“而若是有了專利法,可以保證即便他們的方子公之於眾,也能獲得收益,那天下病人的那些疑難病症,又怎麼可能得不到解決?”
“甚至通過研究他的方子,集天下醫者的才智,說不定還能研究並且改良出更好更便宜更適合窮苦百姓的方子。”
“當然!這個目前從技術上來說,還很難做得到,但我們從這個方向去靠近,是絕對不會有錯的。”
朱元璋聽完了李可的話後,最後便道:“你自己看著辦吧!”
李可又道:“陛下,臣還有一件事想說。”
朱元璋:“何事?”
李可:“陛下可知老師他什麼時候回鄉?臣想去送送。”
朱元璋忽然聽到李可提起這事,也不由得有些感慨,一陣歎氣後,便對李可道:“你是他的弟子,他要走了,你確實該去送送。這個月月底!最後一天。”
說罷,又問道:“你自己怎麼不去問他呢?”
李可便道:“那樣老師他就不會覺得驚喜了!”
朱元璋:“……”
朱元璋無言以對。
這年輕人腦子裡裝的都是什麼。
不過想想好像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