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讓讀書,不再是世家門閥的專利,要讓最底層的百姓,也有識字明理的機會。
這個想法,無疑觸動了許多舊勢力的利益。
議事堂內,爭論不休。
“齊先生,此舉耗費國帑甚巨,恐非國家之福啊!”
一位來自頂尖書院的老夫子,撫著胡須,滿臉不讚同。
“是啊,自古以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是人人都讀書,誰還去種地?誰還去做工?天下豈不大亂?”
附和之聲,此起彼伏。
齊靜春靜靜地聽著,沒有反駁。
等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諸位所言,皆是老成之言。”
他先是肯定了對方,然後話鋒一轉。
“但,吾友林先生,曾與我論及此事。”
林先生!
這三個字一出,原本嘈雜的議事堂,瞬間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齊靜春身上。
那位連國師崔瀺都敬佩不已,連皇子宋構都要執弟子禮的“林先生”,對這件事,又是何看法?
齊靜春的目光,掃過全場。
“先生曾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他還說,‘想要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百姓是國家的根基,根基不穩,何談大廈將傾?欲求國富民強,必先開啟民智。”
“至於諸位擔心的,人人都讀書,無人去勞作。先生亦有高見,他稱之為‘普及基礎知識,鼓勵創新思維’。讓農人懂得天時地利,讓工匠懂得奇技淫巧,這難道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嗎?”
林安的原話,其實是:“這幫老古董,腦子都僵化了。九年義務教育懂不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懂不懂?沒文化,國家怎麼發展?”
這些大白話,經過齊靜春的“翻譯”和“潤色”,立刻變得高深莫測,充滿了大道至理。
議事堂內,一片死寂。
反對者們,啞口無言。
他們可以質疑齊靜春,但他們不敢質疑那位“林先生”。
因為,沒人知道那位先生的深淺。
萬一,這真是那位先生的“道”,自己反對了,豈不是與大道為敵?
齊靜春並非刻意利用林安的名頭。
他是真的認為,林安那些看似簡單樸素的言語中,蘊含著他自己苦苦追尋的聖人大道。
平等,務實,直指本心。
“此事,就這麼定了。”
齊靜...
齊靜春一錘定音。
一場足以改變大驪國運的教育改革,就因為林安幾句現代人的常識,而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齊靜春甚至還派了自己的幾位得意門生,喬裝成普通學子,去雜貨鋪“請教”。
林安隻覺得,最近來的“好學青年”有點多。
問的問題也奇奇怪怪。
“先生,何為‘天下大同’?”
林安:“啊?哦,大概就是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不用打打殺殺吧。”
“先生,何為‘格物致知’?”
林安:“這個嘛,就是要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不能光看書,實踐出真知嘛。”
這些回答,在學生們看來,句句都是聖人之言,回去一彙報,齊靜春更是感慨萬千。
“林先生,真乃吾之良師益友!”
在齊靜春等人的“推動”下,林安的形象,正在從一個“隱世高人”,向著“萬民導師”、“在世聖賢”的方向,一路狂奔。
他自己,卻對此毫不知情。
他隻是覺得,最近來請教問題的人,給的“束脩”(謝禮)越來越豐厚了。
“嗯,今天又多了幾斤好米,晚上可以蒸米飯吃了。”
林安掂了掂米袋,滿意地想。
他不知道,這份由他無意中促成的“教化功德”,正在以一種他無法理解的方式,彙聚在他的身上,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引發某種驚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