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部真正的藝術電影。目前來說,我們國產電影行業麵臨兩個矛盾,一個是過度商業化,另一個是在多元化國際化的道路上,走的不夠堅決。”
“好萊塢電影票房不斷增長,固然是我們的榮幸,說明中國市場更具吸引力,說明我們文化市場能夠接受更多元更國際化的影視產品,我們的市場性能正在加強,文化影響力逐步提高。”
“但我們市場開放程度依然不夠,需要更徹底的電影市場放開,市場準入。”
“而文藝電影領域,我們的投入也遠遠不夠,要有更多能夠讓大家喜歡的文藝電影,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需要獨立電影院線。”
這些話,對於正常人來說,確實很低智,甚至腦殘。
存有巨大邏輯漏洞。
一邊說國產電影過度商業化,扶持文藝電影,另一邊又加大引入好萊塢電影。
妥妥的自相矛盾,邏輯混亂。
但實際上,從海外評獎角度來說,一點毛病都沒有。
因為邏輯混亂的前提是,國產電影和好萊塢電影之間是平等的。
而這種思想本身就不適合海外評獎。
在海外評獎思維中,國產電影和好萊塢無法相提並論,甚至要低很多等。
好萊塢電影是高位的存在,是不用受任何束縛的,贏就完了。
而國產電影就是輸,再好也是輸。
隻有靠近接近外部敘事,破碎、撕裂、痛苦、邊緣的文藝電影,才沾了一點贏。
也隻是一點贏。
最多無儘接近於贏,肯定不能贏。
因為從打上國產電影的標簽開始,就無法贏了。
“這塊土地、這些人,終其一生,大多所行,不過苟且二字。所謂風光,不過苟且有術,行路坎坷,不過苟且無門。基本不過如此而已。”
總體來說。
要海外評獎,不管是拍的電影,還是主創要說的話,都要符合這句話。
要有“我們都在努力的活著”,但“活不好”的不幸感覺。
終其一生,最大的努力就是輸。
拚儘全力,隻是活著,隻是生存。
不能有快樂,不能有歡喜;
不能有家庭的溫馨,不能有朋友的分享,不能有共同誌向的朋友、同事;
更不能有輝煌的曆史,不能有英雄氣概,不能有蕩氣回腸。
說白了,不能有正常的生活。
不配。
隻有輸,必輸,或輸,將輸,要輸.......
千言萬語總是輸。
這就是海外獲獎的密碼。
這種心態有個延伸,比如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哈爾濱南方小土豆......
見大家玩得開心,有意或者無意的潑冷水、拆台。
這裡麵不是博流量所能解釋,加入其中也可以得流量。
原因其實很簡單,是一些人心理失衡了,這些人在媒體平台又有影響力。
天天看著BBC轉發路邊社,勉強贏一點,努力的活著,讓自己內心不崩潰。
轉頭一看,國內一幫人瀟瀟灑灑,一個個臉上沒受欺負的樣子。
吹外麵不受欺負的臉,可以!
裡麵要真歡聲笑語,不行!
沈善登對此非常清楚,後世這些不是秘密。
隻是.......
實在是說不下去了。
沈善登深吸了一口氣,看了周奇峰一眼,示意他推進下個環節。
縱使這是沈善登自己寫的,但是寫和讀出來,在博客上發表,和在公開讀出來,那感覺完全不同。
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