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我謝謝你啊!”
周奇峰誠摯感謝(咬牙切齒)。
10月4日。
電影節開幕。
釜山電影節給人感官最大感受,是鹹腥而濕潤的海風,帶著特有的活力。
從不遠處影影綽綽的釜山港吹來,掠過皮膚,微涼卻不寒冷。
風裡混雜著爆米花的甜膩焦香、街頭辣炒年糕的辛香、魚市特有的鮮腥,還有無數種香水、汗水和海鮮散發的混合氣息。
南浦洞徹底變身。
平日裡的購物街區,被巨大的電影海報徹底覆蓋,像一麵麵彩色的旗幟,從兩側店鋪的牆壁垂掛下來,覆蓋了整條街道的上空。
電影節開幕電影《集結號》的海報,還有其他入圍電影節的海報,《督公》海報也在其中。
除此之外,巨大的LED屏幕上滾動播放著電影預告片和明星采訪片段。
王家衛的憂鬱側臉、韓國新銳導演的實驗性構圖、好萊塢大片的震撼特效......
在炸雞店、咖啡館、電影院、遊戲廳交織的五彩斑斕的霓虹燈牌映襯下,構成光怪陸離的視覺奇觀。
光影在人潮湧動的臉上跳躍。
沈善登博客寫了篇散文,配上他自己拍的照片,沒有直接回應質疑和否定。
還宣傳了一波《集結號》,仿佛無事發生。
《督公》同名貼吧和博客放出了電影節照片,還有粉絲接機照片,明確回擊之前的聲音。
“周奇峰”則是親自下場,回應質疑。
以周奇峰的名義,賬號由營銷團隊負責運作。
如今微博還沒出來,“周奇峰”寫了一篇博客長文。
“我不明白,一個小導演到底惹到了誰,要遭遇這麼多的批評。”
“沈導在音樂事業有聲有色的情況下,以虔誠的心邁入電影行業。”
“抵押了房產做電影,每天劇組裡睡三個小時,預算超支,頭發都愁沒了,最後把所有積蓄壓上。”
“我是製片人不假,但也是沈導的師弟!”
“我師兄做電影充滿敬畏之心,沒有圈子護航,沒有大佬加持,也不願意讓粉絲破費。”
“自己掏錢做好電影,招誰惹誰了?”
文章反複暗示遭到了係統性的抹黑和打壓。
先以製片人角度,講述沈善登的不容易,再以師弟角度,表達對沈善登的心疼。
沈善登的形象躍然紙上。
職業上,他在導演之路前進,敬業有加。
道德上,延續了勵誌人設,又各種寵粉。
憋了許久的沈善登粉絲,則是猛虎出閘,點名周潔論的粉絲,拉一個對家,然後乾到底。
“不要被人拉著走,盯著最極端的言論打。”
馬有德緊緊盯住網絡話題:“之前準備的截圖是用的時候了,不會認為互聯網沒有記錄吧?”
要做簡單的題,也就是C題:連成片都做不到,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不做A題能否海外獲獎。
至於拿沈善登發布會豪言壯誌來轉移話題,理都不理。
“盯著打!”
“往死裡打!”
“對於那些言論荒謬到可笑的,不要有理有據的辯駁,直接嘲諷:哈哈哈,讓人忍不住發笑。”
“維護周潔論的,想要撇清之前拉踩的,不要拆穿他,嘲諷:你能像孝順周潔論一樣孝順你爹就好了。”
馬有德親自上場,傳授貼身肉搏技巧。
兼職群裡,粉絲群裡,不少人驚呼學到了。
馬有德連忙謙虛,對著沈善登房間方向拱了拱手,然後繼續指揮。
一時間。
中文互聯網各大論壇,從豆瓣到天涯,從龍空到貼吧,撕的昏天暗地。
而沈善登則在參加電影節。
學到了不少東西,電影節的範圍感很強烈,很有沉浸感。
2007年釜山電影中心尚未建成,BIFF廣場是核心。
此刻廣場,成為電影的露天聖殿。
這裡沒有傳統的紅毯大廳,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露天舞台,背靠著一座老式建築。
舞台被炫目的燈光和音響設備包圍,臨時搭建的巨型銀幕懸於其上,白天播放宣傳片,晚上則變身露天影院。
BIFF的星光大道,模仿好萊塢星光大道,地麵鑲嵌著明星手印磚,有幾個韓國頂級影星的名字,也有幾位亞洲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