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廣市,一千萬人的大遷徙,困難遠不止於此。
但龍國強大的組織力和執行力,以及每一個基層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和主觀能動性,讓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這已經不是一場簡單的搬家,而是一場文明與天災的賽跑。
無數的人流,彙聚成一條鋼鐵般的洪流,有序地通過安檢,進入那扇巨大的合金閘門。
門內,是燈火通明、溫暖如春的地下新世界。
門外,是風雪呼嘯、萬物凋零的末日舊家園。
一門之隔,生死兩重天。
而連接這兩個世界的,正是那無數在風雪中奔走、呼喊、攙扶、背負的橙色身影。
他們,是這個國家為人民鑄就的,抵禦末日的第一道,也是最堅固的——
生命長城!
當最後一位居民的身影消失在巨大的合金閘門之後,厚重達數米的閘門在液壓的低沉轟鳴中緩緩閉合,將風雪與死亡徹底隔絕在外。
門內,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刺眼的燈光取代了鉛灰色的天幕,溫暖乾燥的空氣瞬間驅散了侵入骨髓的寒意。
那不再是舊世界壓抑的白熾燈,而是一種更接近太陽光譜的照明係統,將整個巨大的地下空間照耀得宛如白晝。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和泥土混合的氣息,非但不難聞,反而給人一種奇異的安心感。
“媽媽,這裡好暖和,好像夏天開空調一樣!”
一個被母親牽著的小女孩,仰著紅撲撲的小臉,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鋼鐵的洞穴。
她的羽絨服顯得有些多餘,額頭上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是啊,寶寶,這裡就是我們的新家。”
年輕的母親脫下自己的大衣,眼眶有些濕潤。
她望著眼前的一切,那是一種超越了想象的震撼。
這不是一個簡陋的防空洞,而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地下城市。
穹頂高達近百米,無數巨大的支撐柱如遠古森林中的巨木,支撐起上方的萬鈞土石。
寬闊的主乾道上,電瓶車無聲地穿梭,穿著不同製服的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引導著人流。
道路兩旁,是一排排規劃整齊的區域入口,上麵懸掛著電子指示牌:
“A區居住區”、“B區公共食堂”、“C區醫療中心”、“D區文娛中心”……
每一位進入的居民,在通過身份核驗後,都會領到一個包裹。
裡麵是一套嶄新的深灰色保暖內衣、一雙厚實的棉襪、一條毛巾和一些基礎的洗漱用品。
物資不多,卻精準地解決了他們眼下最迫切的需求。
“張偉、李莉、張小寶、王秀英,請到A17區接待處登記。”
廣播中傳來清晰的呼叫。
一個四口之家,正是之前那位背著老母親的戰士護送下來的家庭。
他們相互攙扶著,按照指引來到一個接待台前。
工作人員微笑著為他們辦理了入住手續,並發放了四張電子身份卡。
“歡迎來到‘廣市一號地下避難所’,這裡是你們的新家。”
“你們的房間在A173棟808室。”
“這是房間的鑰匙卡,也是你們未來在這裡的身份證明,請務必保管好。”
工作人員的聲音溫和而專業。
“食堂在B區,憑卡就餐。”
“熱水供應時間是晚上七點到十點,請合理安排。”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聯係樓層的管理員。”
一家人拿著卡,在誌願者的帶領下,找到了自己的房間。門不大,刷卡後應聲而開。
房間約莫十五平方米,不算寬敞,但極為整潔。
兩張上下鋪的合金床靠牆而立,床墊和被褥已經鋪好,疊得像豆腐塊一樣整齊。
牆壁上內嵌著四個儲物櫃,剛好一人一個。
沒有窗戶,但通風係統正送來和煦的暖風。
“天呐……”
那位被兒子背下來的王阿姨,撫摸著嶄新的床鋪,感受著那柔軟的觸感,一時間竟說不出話來。
在地麵上那個日益冰冷的“家”裡,她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這樣的溫暖和舒適了。
“媽,您睡下鋪,方便。”
兒子張偉將母親安頓好,又看向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我們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妻子李莉用力地點點頭,淚水再也忍不住,順著臉頰滑落。
這不是悲傷的淚,而是劫後餘生,看到希望的淚。
她緊緊抱住自己的孩子,輕聲說道:
“感謝……感謝國家,感謝那些還在外麵挨凍的戰士們……”
是啊,感謝。
這個詞,此刻回蕩在“廣市一號地下避難所”的每一個角落,回蕩在一千萬廣市居民的心中。
他們或許失去了房產,失去了大部分積攢的財富。
但他們保住了生命,保住了家人,更保住了一個文明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