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妹妹。”
“我們兩個當時是在皇後區的聖保羅社區教堂門口被神父發現的。”
“當時我們的身上隻有一張寫著我們出生年月日的紙條。”
“霍克和安雅,這兩個名字是教堂的神父取的。”
“安雅很喜歡她的這個名字。”
靠著自己妹妹安雅墓碑的霍克,並沒有問格溫她是怎麼找到這裡來的。
這是個蠢問題來著。
霍克在講述的時候,語氣也很輕,似乎害怕打擾到自己的妹妹安雅。
“安雅很快樂。”
“從小到大都很快樂,哪怕她因為心臟有穿孔,需要時不時的進醫院也依舊很快樂。”
好在他跟妹妹是孤兒,哪怕妹妹需要時不時的住院,他也不需要為醫療費發愁。
因為有聯邦和州政府兜底了。
霍克說到這裡的時候,側目看向也學著自己模樣,後背虛靠著自己妹妹安雅墓碑坐在地上的格溫,忍不住的笑道:“後來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就是因為我們成了孤兒之後,可以享受免費治療,所以把我跟安雅給遺棄了。”
格溫聽著霍克的這句話,也是不由的嘴角扯了扯,然後搖了搖頭。
“發現你們的時候,沒有出生資料嗎?”
“沒有。”
霍克搖頭:“教堂的人當時找過紐約城的醫院,但所有醫院都沒有滿足的,不過後來有個醫生說,我跟安雅可能不是在醫院出生的,而是在家裡出生的。”
不去醫院在自家自行分娩,在這個國家並不少見。
尤其是在一些宗教信仰濃鬱的家庭中更是如此,甚至極端一些的,哪怕難產最後一屍兩命都是不會去醫院生育的。
“不過這不打緊。”
“我壓根沒有想過找到他們,既然選擇了遺棄,那就互不打擾。”
“反正我和安雅的國籍是沒有問題的。”
霍克說到這裡的時候,聳了聳肩,隨後繼續往下麵說去。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是有人要領養我們的。”
“但因為安雅的心臟有穿孔,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放棄了。”
“摩西神父是個好人,他也不想把我跟我妹妹分開,所以我跟妹妹一直在教堂待到了四歲,當時摩西神父是我們的監護人。”
“但後來摩西神父去世了,我跟安雅也就去了兒童之家。”
“然後我就跟安雅在一直在那邊長大。”
所謂的兒童之家,就是個類似家庭的居住設施,裡麵會住著十幾個孤兒,會有非盈利機構的工作人員照顧他們。
格溫聽到這裡,皺了皺眉。
“一直沒有領養家庭嗎?”
“誰會願意。”
霍克輕笑了一聲,看去格溫:“安雅一旦脫離係統,醫療費就需要自行承擔,我也不願意放棄我妹妹,寄養家庭倒是可以不需要擔心醫療費,但寄養家庭的環境,嗬嗬。”
領養和寄養是有著本質區彆的。
現實的話來講,領養家庭大部分都是出於心善,而寄養家庭不能說全部,可大部分則是出於窺覬孤兒身上的聯邦與州政府的補貼。
這些寄養家庭都通過寄養孤兒的方式,來賺取聯邦與州政府的補貼,將這些原本是聯邦和州政府用在孤兒身上的錢用在自己的日常花銷上。
至於孤兒?
不死就好了。
格溫也是從喬治那邊聽過一些寄養家庭的案例的,因此在聽到霍克對寄養家庭嗤之以鼻的時候,也是點了點頭,認可了這一說法。
“那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