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石臼和石杵子,分布和磨盤相同。
這些都是大件又厚重,自家單獨配一個占地還不易打理,放在村子上幾家公用最合適不過。
還有農具——負責采挖藥材,之前是各自拿家裡的,但自家人要用就不夠,公中置辦上以後家裡田地用自家的,公中挖采藥材就用公中的,兩邊互不影響。
第三批人去購買書籍、紙張、墨。
原本他們是想都不敢想讀書識字這回事,供養一個讀書人多不容易啊,那得全家節衣縮食!
況且他們隻在村子上待著,一輩子與土地灶台打交道,讀書識字做什麼?根本沒啥用啊。
但沈清說讀書識字不一定要科舉入仕,且不讀書識字的人走不遠,往後他們的藥材種植會做的很大很大,不讀書識字不會算術,賣了多少斤每斤多少錢一共是多少都算不清。
即便算清了,要是拿張出貨單子讓簽,不識字被坑被害了咋辦?辛苦一場到頭來沒掙到錢不說還要背一身債。
隻有讀書識字才能走的更遠!
為此村中決定加蓋一座屋子作為學堂。
第四批則是給村子上各戶人家購置東西。
山裡出來一趟不容易,清早天剛亮就要出發,晚上天黑了才能到村子,人少了擔心路途安危,人多了又不容易湊。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可不得將攢在一起需要購置的東西一並帶回來麼。
每家需要添置的東西彙集在一起,統一購買,一人負責幾樣,倒也很快速。
添置最多的是布料棉花,舍不得買棉布的,麻布也不錯,反正做最外麵的襖子,不貼身穿隻要保暖就成——即便貼身穿也沒啥,之前沒銀錢時麻布做的新衣裳也開心的不得了。
總不能掙了點銀子就嬌貴起來了吧。
其次是吃的,豬板油能買到的數量有限,菜油就多買些。
再有雞鴨鵝小羊崽也加了不少。
彙總一句話就是各家各戶有了掙錢的營生,在生活方麵自然而然舍得投入多了!
劉翠花跟著一起,越看越覺得日子有奔頭和安心。
以往隻有雷家三家,冬日裡缺了啥,去不了城裡就一直缺著,後麵曹家來了人數多了但他們還不如自家呢。
有也沒比沒有強。
如今沈清她們十來戶人家搬進來,才讓她真真切切見識到啥叫準備充分,啥叫考慮的長遠!
他們雷家跟在後麵,安全上加固了,掙錢的營生多了,家底存了....她知道貪心不好,但還是貪心的想要是能把兒女婚事敲定,那就更好了.....
小分隊的每個人都忙到一路小跑,爭分奪秒生怕弄晚了。
相比之下沈清一個人悠哉悠哉多了。
先是晃了一圈,然後將橡子粉賣給商場,再從商城買上麵粉,前往彙合地。
出城時,挑選出的漢子和兩輛驢車留了下來。
夜幕低垂,一片昏暗中,埋伏的漢子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