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的隊伍上午就趕到了錦城,隻是外出一趟,工錢又高,漢子們想著給家裡買些吃食補補身體,樂嗬樂嗬。
糖如今是不用買的,村子有自己的糖坊,賣他們隻有外麵一半的價,不說實現了吃糖自由,孩子們至少十天半個月能吃上一顆糖,不像之前逢年過節都不一定能吃上。
不買糖,還能買糕點。
桂花糕、棗泥酥、雞油餅、杏仁酥、銀錠餅.....孩子們婦人們都愛吃,沒法一樣買一份,但可以拚一份回來分著吃還是舍得的,正好能嘗嘗每種味道有何不同。
糖球糕點隻是甜嘴零食,補身體最好的當然還是肉才行!
並且肉這東西,孩子大人全家老小都愛吃。
回來聽說明日起要修全村的路,並且全村合在一起吃,漢子們個個新奇不已,總覺得他們村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
每家漢子買的肉都不同,有多有少,有瘦肉有肥肉,全部被負責夥食的婦人們征收了,當然,都是付了銀子的!
按照他們購買的價格給付銀子,銀子從公中出,還節省了明日往返城裡的時間。
糧食也是從各家各戶購買,都囤的有糧食,都是自家吃,這兒出了那兒省了,總體還是一樣的。
公中銀子由洪荷花、馮桃、趙小狗三人負責。
三人都在村中的學堂學了簡單常用的字,不是很多,但記賬的話勉強夠用,字雖學的不算多好,算賬卻個個是一把好手!
尤其算盤,珠子撥的又快又好,一本賬冊一炷香的時間就能全部算好。
經過全村投票,由三人負責村子上的公賬。
沈清又按照華國會計製度給三人提了點簡化後的建議,現在三人各有分工,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負責進項一個負責出項,另一人保管銀子。
一個月對一次賬,三個月、半年、一年各自再對下賬。
江二爺覺得這個模式非常好,糖坊做大後,采購、支出等等也大幅增加,所以把這個模式也借鑒了過去,由三家各自挑選出一人來負責其中一個事項。
沈清家的區彆在於銀子通通在她這兒,記錄是江向中和關麗負責。
全村第一次共同聚餐不僅糧食足夠,還多了各種肉類,負責吃食的婦人們頓時信心倍增。
以趙明月、鄭惠、徐紅梅、王翠幾個年歲較大婦人為首,以及七八個年輕媳婦姑娘們為輔,成立了個後勤吃食小隊。
趙明月見人齊,大聲說明:“修路和農忙是一樣的,都是一日三頓,早上直接過來吃就成,吃完早早的乾活去,晌午餓了直接過來,保管餓不著。”
倒也不用擔心光吃飯不乾活,因為路段是分攤到戶的,自有他們家人盯視著,偷的懶家裡人自要補上,好處是真的不舒服的話也能休息,反正不影響其他家的權益,自家人相互照顧願意代勞就成;
而十天一到,後續沒修好的路段,隻能一邊在自家吃一邊修了。
對,因外出的漢子和驢子都回來了,工期縮短為十天。
這樣也好,集中精力短時間乾完,了卻一樁事,身體雖累,精神上卻能鬆快下來。
所有人爆發出轟的歡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