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話的人,語氣強硬。就像火車站外麵,攔人載客的出租車司機。
配上那副社會人的裝扮,並不討人喜歡。
再想到女兒每次跟著來菜市場的時候,看到這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抓住自己的手。
陳舟對他的印象就更不好了。
無視他的問話,徑直走向了另外幾家。
剁餡的肉,得是三肥七瘦,前腿合適。
今天依舊實驗,陳舟左挑右選後,買了兩斤半,轉頭又買了點蔥。
回到家,他按照昨天的流程把麵發上,開始調餡。
菜譜上的精確比例是,一斤肉餡二兩水。
這個水,當然不隻是白開水。
得兼備去腥增香的作用。
所以裡麵還泡了拍散的生薑、大蒜。
總量控製,分次加入。
陳舟湊近聞了聞味道。
薑蒜的辛香很好的抑製了豬肉的腥味,還沒上鍋蒸,其作用已見分曉。
陳舟內心佩服。
做飯的經驗,有時就是一個又一個小竅門積累起來的。
昨天的“發麵放糖、和麵放牛奶”,以及今天的“薑蒜水”,都讓陳舟受益匪淺。
調味,沒有什麼特彆的。
無非是生抽、味精,白糖、食鹽。
唯一需要注意的,菜譜中明確寫了“勿放料酒”。包子封口嚴實,想想這股酒味也很難揮發出去。
薑末跟著肉餡和在一塊,蔥得留到包包子的時候和他們團聚。
順著一個方向,攪打上勁,讓肉餡吸滿調味。
最後,滴上香油,收尾。
陳舟將肉餡放進了冰箱。
打了水的肉餡水潤豐盈,凍一下更方便包。
另外,他還得掐算一下時間,下班打卡,等老婆孩子回家一起吃飯。
...
晚上,
新出鍋的鮮肉包子,端上了陳舟家的餐桌。
整體上白嫩宣軟,就是形狀稍微有點差異。
小丫頭形容詞有限,描述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
“昨天的包包是五顏六色的,今天的包包是長成這樣的、這樣的、還有那樣的。”
但內在屬實不錯。
輕輕掰開後,熱氣裹挾著更濃鬱的肉香撲麵而來。
內側麵皮吸滿了湯汁後顏色深棕,中心的肉餡團在一起油光水滑。
光是看,就讓人忍不住流口水。
吹兩下再吃。
暄軟的麵皮,多汁的餡料,肉的豐腴和蔥薑蒜的辛香交織在一起。
吃起來就是滿足和踏實。
“這包子挺好吃的。”
林藝凡如此評價道。
但她說話的時候才發現,剛剛自己隻顧著吃包子,陳舟已經回廚房裡忙活去了。
一個包子吃下去,再看看丈夫認真的樣子,林藝凡心裡也對陳舟擺攤會賠錢這種看法,有了改觀:
‘擺攤賣包子,好像還真行。’
但溫情鼓勵,她說著總會難為情。
隻能在深夜泡一杯枸杞,送到還在忙碌的丈夫身邊。
“彆忘了喝。”
陳舟接過水杯,感受到老婆的關懷確實溫暖,但這滿滿泡了半杯的枸杞,也多少打擊到了他的中年自信。
我用得著放這麼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