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舟看了看自己手上的黃瓜,確實有個三棱狀的空心。
緊挨著三棱狀空心的,是晶瑩飽滿的果肉。
張金生解釋道:“天氣熱外加不打藥,黃瓜自然長起來就是這樣。”
隨後他側身給陳舟讓了個位置:
“幫我看會兒,我也去買點。”
陳舟笑道:
“沒了,人自己家吃不完才拿來賣的,總共也沒多少。”
老張聽完,感到非常惋惜。
現代科技讓黃瓜的外表能夠四季保持長青,但它的芯,還是向往自然生長。
這次買到的黃瓜,倒是讓陳舟心中燃起了一個念頭,他對張金生說道:“以後能不能自己種蔬菜,然後拿來賣呢?全天然無公害,人們肯定也喜歡。”
老張搖搖頭,覺得這個產品不適合當下的市場。
“小規模自己種著玩還行,真要賣,還是乾不過大棚。”
不過有了美食情報係統,陳舟覺得這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事情,以後如果有機會,真可以嘗試一下。
設想,從食材的種植、養殖開始,再到自己這裡烹飪加工。端上顧客餐桌前的每個步驟,都由自己把控。
絕對能讓顧客人吃得放心。
我的美食情報,不就是為了乾這個的嘛。
他笑著對張金生說道:“你以後就等著吃我種的黃瓜吧。”
兩人閒聊幾句,話題回到今天的生意。
陳舟買了十二斤豬肉,較之最開始的時候,已經翻了一倍。
張金生一邊稱豬肉,裝豬肉,一邊給袋子裡放進去一個條狀物。
陳舟見狀問道:“啥東西?”
老張回道:“我給你根豬尾巴,回去燉著吃吧。”
人情往來,有時候就是你來我往的。
陳舟不免想起老張剛剛惦記著的自種黃瓜,又分他半袋。
...
海濱市當地就有個大型的物流倉庫。
所以這天晚上擺攤的時候,陳舟已經用上了自己的小冰箱。
因此也能比前幾天早出來一會兒,邊包邊賣。
老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買包子的顧客們,第一次見到包子的原始內涵。
對包子攤又多了幾分信任。
想想最開始業主群裡還有對包子的質疑聲,現在親眼見到,所謂淋巴肉一說,真的是無稽之談。
同樣的,人們也是第一次看到陳舟現場包包子。
陳師傅手法優雅而精準。
先是一勺餡料穩穩地落在麵皮中心,隨後手指翻飛,如穿花蝴蝶般輕攏慢撚,麵皮最終被輕巧地收攏在一起,在頂部形成又密集又勻稱的褶子。
“呀!陳師傅手藝真好。”
“還是第一回見到包包子這麼6的呢。”
“我這雙死手怎麼感覺掰不開鑷子?”
“聽說包子是皮薄餡大十八個褶,這上麵有幾個?一、二......真是十八個!這個也是誒。”
陳舟笑道:“其實十八個隻能算合格。”
在人們的鼓勵與讚美中,陳舟逐漸迷失了自我。
包包子越來越賣力。
18個褶的合格標準根本不夠,非得捏足專業的24個才行。
陳舟心道:顧客朋友們,你們這就是捧殺呀。
嗯?
【食客好評+1】
不用吃包子就給好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