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畫麵被夜鶯剛才那神奇的一“點”後出現的奇異光流模型占據了大半,他看不懂那是什麼,但何老那失態的狂喜、手舞足蹈的樣子,以及最後那片材料穩定綻放的藍光,都清晰地傳遞著一個信號——成功了!
一個困擾國家頂級項目數年的難題,被這個神秘的女人,用幾個簡單的手勢和一兩句含糊的解釋,解決了!
震撼如同電流般竄過吳元的脊椎。他眼中的這個女人,神秘感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被鍍上了一層更加耀眼、更加令人敬畏的光暈。她站在狂喜的何老身邊,身姿依舊挺拔而孤絕,仿佛剛才點石成金的並非她手。那平靜之下的力量,深不可測。
一個念頭不受控製地在他腦海中盤旋:她到底……來自何種高級文明?而她那瞬間流露的冰冷警惕,又是因為什麼?門內的光芒萬丈與門外的重重疑雲,此刻交織成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吳元的心緊緊縛住。
試驗台上那片穩定綻放著幽藍光芒的“塵星”,像一顆被馴服的星辰,無聲地宣告著何承遠半生追求的突破。狂喜的餘韻尚未從他臉上褪去,但那雙睿智的眼睛已迅速沉澱下來,恢複了屬於頂尖科學家的冷靜與審慎。
夜鶯那驚鴻一瞥般的“能量結構圖”帶來的震撼太大,大到超越了當前地球物理學的框架。他深知,要將這份來自異星的啟示轉化為地球可理解、可複製的技術,還需要漫長而艱辛的跋涉。
眼下需要一個可行的起點,一個能說服所有人和他自己,並能在現有條件下驗證的“妥協版”方案。
“鶯。”何承遠深吸一口氣,目光灼灼地看著她,語氣裡帶著一種研究者特有的執著,“你剛才那個……‘能量協調’的理念,核心在於找到諧振頻率點,並利用環境能量進行微引導,形成應力釋放通道。這個概念,我大致理解了。但具體如何實現……我需要一個更接近我們現有科技樹的操作路徑。”
他大步走到中央光幕前,手指飛快地滑動、勾勒。很快,三個截然不同的實驗方案框架被構建出來。
方案一,激進而大膽:試圖模擬她那近乎玄妙的能量引導路徑,設計一種全新的、基於特定幾何結構的複合力場發生器。
光幕上複雜的幾何圖形和力場疊加模擬看得人眼花繚亂。
何承遠搖搖頭:“想法很好,但材料、工藝、能量源…要求太高,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方案二,相對保守:在現有約束力場基礎上進行大幅優化,尋找更精確的諧振頻率範圍,並嘗試引入微弱的微波能量束作為“引導劑”。
模型運行起來,雖然也能部分壓製畸變點,但穩定性數據始終在臨界值邊緣徘徊,效果遠不如夜鶯展示的那種完美閉環。
“不夠……效率太低,控製精度要求苛刻到不切實際。”何承遠眉頭緊鎖。
方案三,一個奇妙的折中:它沒有追求夜鶯那精妙絕倫的能量流動路徑,而是采用了一種階梯式的、多層級諧振頻率微調策略。
核心思想是利用現有約束力場本身的多個次級諧波節點,像撥動一組精密音叉一樣,讓它們在特定組合下產生一種“共振協同效應”,自發地在材料內部薄弱點附近形成相對平緩的能量流疏導帶。
同時,它隻要求注入極微弱的環境能量,如太陽能或設備廢熱,作為“潤滑劑”和“引子”。模型的穩定性數據雖然不如方案一理論上的完美,卻比方案二好得多,最關鍵的是,所有操作都在現有設備改造的極限範圍內!
“就是它了!”何承遠指著方案三,眼中閃爍著屬於老科學家的務實光芒,“雖然達不到你那種‘藝術級’的引導效果,但勝在可行!這是我們目前技術條件下,最可能複現你那‘能量協調’理念的途徑了!我們立刻準備實驗驗證!”
他立刻召集助手,整個實驗室瞬間進入高速運轉狀態。
夜鶯安靜地站在角落,紫色的眼眸裡映著光幕上那個折中的方案模型。小鶯的分析結果在她意識中無聲流淌。
“方案評估:對原理念的拙劣模仿。能量利用效率預估:目標方案的41.7%。存在17處關鍵乾涉點可能導致局部應力堆積。成功率:估算78.3%。”
“潘多拉協議:禁止直接技術灌輸。輔助行為需限定在‘維持觀察對象基本生存安全’及‘非指向性靈感激發’範疇。”小鶯冰冷的邏輯提醒著界限。
夜鶯的目光掃過忙碌的實驗室。何老那花白的頭發在燈光下格外顯眼,他正親自檢查著一組複雜的能量回路接線,神情專注得像個第一次接觸電路的孩子。這份執著……值得一個機會。
“我……可以看嗎?”夜鶯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穿透了實驗室的嗡鳴。她指向操作台,眼神裡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好奇,“學習……操作。”
何承遠一愣,隨即臉上綻開笑容:“當然!當然可以!來,站這裡,視野最好!”
他毫不猶豫地將夜鶯引到主控台旁一個絕佳的觀測位置,這裡能清晰地看到試驗台上的“塵星”和大部分儀器的讀數麵板。他沒有絲毫戒心,隻有純粹的分享喜悅。
實驗開始,巨大的約束力場發生器發出低沉而穩定的嗡鳴。何承遠緊盯著屏幕,手指懸在控製鍵上,按照方案三的設定,開始小心翼翼地調整第一組次級諧波頻率。
光幕上代表“塵星”內部應力狀態的圖譜開始波動,原本穩定的幽藍光芒邊緣出現了一絲微不可察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