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例子,告訴所有人,一個人的出身必然會約束他的眼見。
富不過三代,第三代開始,如果沒有從富人的眼光,蛻變為權貴的眼光,那麼?你必然會衰敗。
然而,一個人從出身開始,就很難改變。
現代社會有一個圈子理論,不同收入的人群會活躍在不同的圈子,你是無法進入到更高的圈子。
月收入三千的人,吃著路邊三塊錢的烤紅薯,月收入三萬的人,卻吃著米其林一份688的烤紅薯。
大多數人會笑話富人被人宰,殊不知,你吃得起的那一刻,你才邁入新的圈子。
現代經濟學有一個詞彙,叫你賺不了你認知以外的錢。
朱元璋出身農民,儘管後天學習,但農民的思想,製約了朱元璋的國策。
單單是這點的話?也沒什麼,朱元璋還是一個極其自我的人,很多事情的決策上,哪怕彆人提供了更完善的答案,朱元璋也會憑借自己的認知去寫一個錯誤的答案。
為什麼說,帝王製度是必然被淘汰的?
現代極少數國家依舊保留君主製度,但,還保留君主製度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都是吉祥物的存在,沒有直接乾涉國家的權力。
曆史教訓告訴所有人,當皇帝的權力全憑自己喜好的時候,哪怕皇帝的一個明君,也必然會出現問題。
李隆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開元盛世古今第一盛世,結果呢?李隆基晚年享樂導致了安史之亂。
如果李隆基生活在現代的話?那麼,李隆基的晚年再怎麼奢侈也沒關係,因為按照現代的製度,李隆基早已經退休了。
帝王在位時間太長,必然會出現問題,李隆基屬於死得太晚的,若他在位時間足夠的短,也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然而,在古代,帝王在位,動輒二三十年,曆史上許多皇帝,在上位之初都是做出了不少的功績,隨著在位的時間,皇帝也必然會開始奢靡享受。
如同三國電視劇裡劉備的那個梗一樣,我都奮鬥了大半輩子,享受享受怎麼了?繼續舞,繼續樂。
正因為如此之多的教訓擺在曆史中,帝王製度被成為曆史塵埃也是必然的結果。
從中,現代人也可以通過少許的曆史資料,了解真正的曆史名人。
“我李世民,不否認玄武門事變是我李世民一輩子最大的汙點,但,我李世民一生勤奮,鑄造了貞觀之治,在對待臣子方麵,我李世民,比你朱元璋,好一萬倍。”
“農民就是農民,我李世民的功績是打出來的,從來就不忌諱什麼功高震主,因為,沒有人比我的功更高。”
李世民自豪無比繼續對朱元璋嘲諷說道。
來了那麼久,李世民早就知道後續王朝的曆史,對大明了解非常的深。
現在看到朱元璋,李世民直接王炸。
論功績還是論對國家的治理,哪一方麵,李世民都遠超朱元璋。
李二,可是被評定為僅次於秦始皇的千古一帝。
漢武帝劉徹鑄造了漢族這個概念,而李世民則留下了大唐榮耀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