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族起源與海洋紀元創世曆658年820年)
一)深海誕生:渦漩之民的覺醒
靈渦渦漩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創世曆658年的“潮汐初鳴”時代。在極東之海的“星渦深淵”,第一隻魚尾人身的生物從漩渦狀的發光海床中誕生——她的尾鰭天生帶有十二道螺旋紋,每道紋路對應著海洋的一種原始力量潮湧、暗流、泡沫、磷光等)。根據族內史詩《渦漩聖典》記載,這位被稱為“渦母”的始祖,能通過尾鰭攪動形成“靈渦”,將散落的海族精魄凝聚成有智慧的生命。她的後裔繼承了操控水元素的天賦,尾鰭的螺旋紋不僅是種族標誌,更是魔力共振的器官。
渦漩族的生理特征顯著:成年個體身高1.62米,上半身覆蓋珍珠母貝般的鱗甲顏色隨魔力屬性變化,深藍為控水,銀白為治愈,墨綠為毒霧),下半身尾鰭分岔成三股,中央主鰭刻有與生俱來的“渦紋”,記錄著個體的魔力屬性與血脈純度。他們無需呼吸,可在深海高壓環境中生存,雙眼能看見波長極短的生物熒光,這使他們在永夜般的深海建立了首個定居點——“潮心城”,建築全由珊瑚骨骼與凝固的漩渦魔力構成,能隨水流自動調節形態。
二)海洋霸權:漩渦網絡的擴張
至創世曆700年,渦漩族已建立三大“靈渦樞紐”:星渦深淵母巢)、霧藻淺海漁業中心)、裂魂海溝軍事要塞)。他們發明了“渦漩回廊”——通過在海底山脈刻下螺旋符文,利用地幔熱流與海水密度差形成天然傳送陣,使三大據點能在數分鐘內互通。這種魔法基建的核心是“渦核水晶”,一種生長在海底火山口的六棱晶體,能儲存海洋的動能,其運轉原理被刻在族內聖物“渦漩之眼”上:十二道螺旋紋代表十二種海洋力量,中心瞳孔狀的凹陷可注入神血據推測為上古海神精血)。
渦漩族的社會結構以“渦群”為單位,每個渦群由一位“渦主”統領,負責管理特定海域的資源。他們的文字是“水痕語”,通過尾鰭拍打水麵形成特定波紋記錄,聲波能在海水中傳播數公裡。最鼎盛時,族內擁有十萬純血戰士,配備“漩刃”以渦核水晶為刃芯,能切割鋼鐵的水凝聚物)和“潮甲”由固化的漩渦魔力構成,可反彈物理攻擊)。《墨江城古卷》記載,人類首次目擊渦漩族是在創世曆753年,漁民看見“魚尾人身的發光者在浪尖起舞,所過之處魚群自動聚成漩渦”。
二、初遇與共生:雙渦時代創世曆821年980年)
一)墨江城的崛起與海洋契約
人族城邦墨江城的建立者“控水者”洛倫,在創世曆821年率船隊遭遇風暴,被渦漩族巡邏隊救起。洛倫發現,渦漩族的“靈渦魔法”與人類的水係巫術本質相通,遂以“共享潮汐知識”為條件,與渦主“深藍之喉”簽訂《雙渦契約》:人類在淺海建造半潛式港口“潮音港”,作為兩族貿易樞紐;渦漩族向人類傳授“渦漩靜滯術”凍結局部海水形成屏障),換取墨江城的“火核晶”一種陸地上的稀有能源,能穩定渦核水晶的能量波動)。
這一時期,兩族文化深度交融:墨江城的漁人學會用尾鰭紋身在皮膚上刻下簡易渦紋,增強對水流的感知;渦漩族則從人類處習得金屬鍛造術,為漩刃加裝精鋼護手。潮音港的集市上,人類用海鹽、硫磺換取海族的磷光貝可永久發光)和渦核碎晶用於製作航海羅盤)。最著名的合作成果是“渦心燈塔”,由人類工程師設計基座,渦漩族巫師在塔頂製造永久漩渦,將月光折射成導航光束,照亮了整個東部海域。
二)信仰交織:漩渦神與控水聖典
渦漩族信仰“原始漩渦”,認為海洋最初是混沌的漩渦,諸神從中誕生。他們的聖物“渦漩之眼”被供奉在潮心城的“渦核神殿”,每日由十二名聖女尾鰭拍水,形成與星象共振的漩渦儀式。墨江城的人類受其影響,將城邦守護神“墨江龍王”的形象改為魚尾人身,神殿壁畫中常見人類祭司與渦漩族巫師共舞,周圍環繞著象征契約的雙漩渦紋章。
《控水聖典》的編纂是兩族智慧的結晶:前半卷記載渦漩族的靈渦魔法,如“鯨吞之渦”製造局部真空吞噬敵人)、“泡沫之牢”將空氣注入海水形成固態囚籠);後半卷收錄人類改良的陸地上水術,如“地脈泉湧”引地下水噴發)。這些魔法被刻在可防水的鯨骨卷軸上,存於墨江城的“潮音書院”,成為兩族學徒的必修課。
三、裂隙初現:資源爭奪與信仰衝突創世曆981年1120年)
一)火核晶枯竭與深海開采
創世曆990年,墨江城周邊的火核晶礦脈瀕臨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渦漩族的核心領地——星渦深淵。該區域的火山口盛產高純度火核晶,卻也是渦核水晶的唯一產地。墨江城總督“鐵手”哈羅德以“履行契約”為由,要求渦漩族開放深淵開采權,遭拒後竟派遣“地鳴鑽機”強行挖掘。鑽機的震動破壞了深淵的靈渦平衡,導致數百隻深海巨獸失控,渦漩族戰士“藍鱗之牙”率隊攔截時,誤殺了人類礦工,成為衝突導火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漩渦淨化:種族優越論的誕生
渦漩族的“純血主義”勢力趁機崛起,首領“血鰭祭司”宣稱人類是“陸地的汙染者”,尾鰭無渦紋的他們終將被海洋吞噬。他篡改《渦漩聖典》,稱“原始漩渦曾分化出兩支:純淨的海族與渾濁的陸族”,並發起“漩渦淨化”儀式,將人類俘虜的血液注入渦核水晶,試圖證明人類魔力的“雜質”。實驗導致水晶能量暴走,引發海底地震,墨江城三分之一的海岸被海嘯淹沒,死者的屍體在退潮後布滿螺旋狀瘀傷,被人類視為“海族詛咒”。
三)信仰戰爭:神殿的崩塌
創世曆1012年,墨江城牧師在潮音港發現被獻祭的人類兒童——他們的心臟被刻上渦紋,擺成漩渦狀。憤怒的人群衝進“渦心燈塔”,搗毀了塔頂的靈渦裝置,導致導航光束失控,多艘商船觸礁。渦漩族認為這是對海神的褻瀆,血鰭祭司率領“裂魂艦隊”由巨型深海生物改造的戰船)襲擊墨江城港口,用“黑潮術”將海水染成瀝青狀,溺死千餘名漁民。人類首次見識到渦漩族的恐怖戰力:戰尾一拍可擊碎三桅帆船,口中噴出的“漩風箭”壓縮水箭)能在甲板上熔出大洞。
四、血色漩渦:滅族之戰創世曆1121年1250年)
一)渦核共鳴:人類的反擊
墨江城在慘敗後啟用禁忌武器——從矮人處購得的“震地巨炮”,其炮彈核心是濃縮的火核晶粉塵,爆炸時能引發地脈震動。創世曆1125年的“霧藻海戰”中,人類艦隊在淺海布下數百門巨炮,待渦漩族艦隊進入射程後,同時轟擊海底山脈。震動破壞了“渦漩回廊”的符文,三大據點的聯係被切斷,星渦深淵的渦核水晶群發生連鎖爆炸,海水被染成紫色,史稱“紫潮之災”。
二)裂魂之咒:種族的黃昏
血鰭祭司在臨終前發動“裂魂之咒”,將自己的尾鰭渦紋融入海水中,凡是接觸過該海域的人類,後代有110概率誕生“偽渦族”半人半魚,尾鰭無天然渦紋)。這些混血兒被人類視為怪物,常被處以火刑;而渦漩族則認為他們是“汙染的證明”,遇之必殺。真正的純血渦漩族被迫向更深的海域遷徙,途中遭遇人類“追潮者”艦隊的圍獵,他們使用塗有“渦紋毒藥”的魚叉能溶解尾鰭的魔力結構),許多戰士為保護族民,主動引爆體內的渦核水晶,形成吞噬敵船的海底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