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禍不單行,這邊山西總兵王樸剛走,軍糧官劉榮就神色匆匆地趕來稟報:“大人,大事不妙,軍中餘糧已不足三日,請大人速速決斷!”
盧象升聞言大驚,急忙問道:“戶部不是每三日撥付一次糧草,怎會餘糧不足?莫不是被你貪墨了去?”劉榮嚇得臉色慘白,撲通一聲跪地,急切解釋道:“大人,大軍剛到時,戶部確實撥付了三日糧草。可自從大人您從陛下那回來之後,戶部便再沒向咱們撥付過一粒糧食。”
盧象升眉頭緊皺,追問道:“那你沒去找他們討要嗎?”
劉榮一臉無奈,訴苦道:“大人,怎會沒去?可每次去,戶部那邊的人都以各種理由推諉。一會兒說張員外郎不在,無法用印,一會兒又說司庫不在讓我等。這一等,便是數日。如今軍中糧草已然告急,還請大人想想辦法啊!”
盧象升聽聞,心中已然明白幾分。這時,劉榮偷偷湊近了些,壓低聲音說道:“據屬下探聽到的消息,此番乃是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大人從中作梗。”
盧象升一聽,頓時怒目圓睜,憤怒地罵道:“楊嗣昌這個小人,居然因為政見不同,就置國事於不顧,將我這萬餘精銳大軍的性命視同兒戲!”說罷,他氣得來回踱步。
過了一會兒,盧象升強壓怒火,努力鎮定下來,說道:“無妨,清宛縣令左其人是我故交,待我給他寫封信,讓他先挪些糧草過來救急。”
然而清宛縣令左其人,整日盤算著如何討好上官升官發財,早就聽聞楊嗣昌與盧象升不合,見了盧象升的親筆信後如何不知該怎麼站隊?他眼皮都不抬一下,對著前來求糧的軍糧官劉榮冷哼道:“如今局勢動蕩,這糧餉運出去,說不定半道就被清軍劫了,我可擔不起這風險,你還是讓盧督師去巡撫大人那裡問問吧。”
真定巡撫張其平則更是個趨炎附勢之徒,早已聽聞楊嗣昌對盧象升的不滿,哪敢違抗楊嗣昌的心意,連府門都沒讓劉榮進。盧象升又向兵部送去告急的文書,可就像投入深淵的石子,毫無回音。
饑餓的陰影開始在士兵們中間蔓延,疲憊如藤蔓般纏上每一個人的身軀,士氣也如被霜打的莊稼,漸漸低落。但盧象升每日都會邁著堅定的步伐巡視軍營,他看著士兵們憔悴的麵容,心中滿是疼惜。他經常走進營帳,從自己的乾糧袋裡拿出不多的口糧,遞給那些餓得眼冒金星的士兵,說道:“兄弟們,咱們是為了家國而戰,這點苦不算什麼,隻要咱們齊心協力,定能擊退敵軍!”士兵們看著盧象升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拍著胸脯發誓要追隨盧督師乾到底。可是眼看著每天一乾一稀的飯食變成了兩稀,而且這稀粥裡的米粒還越來越少,不少人抵擋不住饑餓的煎熬,開始想儘一切辦法充饑,有的在周圍野地裡冒著嚴寒挖開積雪,尋找地下的草根,有的拿刀去剝路邊的樹皮,還有的乾脆晚上把號衣一脫,喬裝土匪半夜翻牆去偷地主家的雞……盧象升雖然一向治軍嚴謹,可是看著這群快要餓死的士卒們他的心真的軟了!他長歎一聲,隻好對那些偷雞摸狗的士卒睜隻眼閉隻眼,全當不知。
然而這些也隻是杯水車薪!因軍中糧食極度匱乏,盧象升不得不削減派出斥候的數量,如此一來,大軍更難及時探知敵軍主力的動向。
而各地官府,在楊嗣昌等主和派的暗中唆使下,不僅拒絕為盧象升提供糧草,甚至連基本的情報也不願共享。盧象升滿心悲涼,自己身處大明國土,卻仿佛置身於敵境,成了瞎子和聾子,對周圍的敵情一無所知。這種孤立無援的處境,讓他的內心充滿了無奈與憤懣。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京畿地區的局勢愈發危急,清軍如蝗蟲過境,連續攻破真定、河間等十幾處州縣。消息傳入京城,朝廷內部頓時一片慌亂。大臣們在朝堂上爭吵不休,互相指責,卻拿不出一個有效的應對之策。內閣首輔劉宇亮平日裡誇誇其談,此時眼見局勢緊張,為了在皇帝麵前刷一波存在感,表現自己的忠誠擔當,也是害怕崇禎皇帝問計於自己,便想了個餿主意—主動請纓去前線!
劉宇亮先是在朝堂上極力貶低盧象升:“盧象升統領天下勤王精銳,卻徒耗錢糧,畏敵不前,至今都毫無建樹。名為督臣,實為屍位素餐之徒!臣雖不才,願去前線以代之,為國效力疆場,定不辱使命。”他本以為崇禎皇帝知曉自己從未帶過兵,不會真派他去前線,隻會勉勵自己幾句,今天也就算是過關了。
哪料崇禎皇帝近日正為戰事焦頭爛額,聽了劉宇亮這番話,頓時怒從心頭起,怒火攻心之下,當場便下旨:“盧象升畏葸不前,革職聽勘,著劉宇亮代之總督天下勤王兵馬!”
劉宇亮一聽,嚇得麵如土色。他深知前線戰事凶險,自己哪有什麼軍事才能,這一去說不定就性命不保。他急忙朝楊嗣昌打眼色,眼神中滿是哀求,希望楊嗣昌能幫自己說情,推掉這個要命的差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嗣昌心中暗自冷笑,他雖然與盧象升政見不合,向來對盧象升主戰的態度不滿,心眼小、度量窄的他,沒少給盧象升使絆子。但他也清楚盧象升的本事,盧象升善於用兵,隻有他能在現今這般艱難處境下穩住局麵。而且,他與劉宇亮同朝共事多年,更是深知劉宇亮是個什麼貨色。劉宇亮不過是個紙上談兵之輩,若真讓他代替盧象升,恐怕宣大那一萬多精銳兵馬,真就要葬送敵手了。
楊嗣昌思索片刻,覺得此時保住這一萬多精銳對自己接下來的主和有著關鍵作用,隻有這支大軍在才能對入關劫掠的清軍產生牽製,使之忌憚自己,才有坐下來和談的可能。而且若劉宇亮去了前線戰敗,自己這個兵部尚書也脫不了乾係。於是,他上前一步,建言道:“陛下,盧象升雖與臣於戰和之策上的政見有所分歧,但此時正是用人之際,他深得宣大將士軍心,若此時冒然臨陣換將,恐軍心不穩。劉首輔雖有心為國效力,但前線局勢複雜,非他所擅長。不如仍由盧象升總督軍事,劉首輔前往督察軍情即可。”
崇禎帝聽後,心中暗自覺得楊嗣昌心胸寬廣,對於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都能從大局出發為其說情,不禁對楊嗣昌愈發器重。因此,崇禎帝最終點頭同意收回成命,但仍下旨申斥盧象升畏敵不前。
劉宇亮聽到皇上收回成命之後,如蒙大赦,暗自鬆了一口氣,對楊嗣昌感激涕零,心中想著晚上一定要親自去拜見楊嗣昌以表感謝。
盧象升接到崇禎皇帝申斥自己的旨意後,心中苦澀萬分。自己滿腔拳拳報國之心,一心隻為大明江山社稷,為陛下分憂解難,換來的卻是陛下一紙申斥。想到此處,他的心仿佛墜入了冰窖,拔涼拔涼的。
然而,盧象升對陛下的忠誠並未因此動搖,反而心中隱隱有了一絲死誌。他暗自決定,要帶著部隊去找清軍主力,決一死戰。若能僥幸獲勝,也算對陛下、對天下人有個交代;即便戰死,也能以死明誌,向陛下證明自己絕非貪生怕死之輩,證明自己對大明的忠誠至死不渝。
但盧象升並未將這份心思表露在臉上,他依舊神色鎮定,召集諸將,慷慨激昂地說道:“吾等深受國恩,今國家有難,正是我等以死報國之時。雖吾等兵力單薄,又麵臨缺糧困境,但虜寇手中有糧!隻要吾等齊心協力,與敵軍決一死戰,定可殺散敵寇,上可保我大明江山社稷,護我黎民百姓周全,下可解我缺糧囧境!”
眾將聽了他的陳詞,熱血瞬間湧上心頭,紛紛握緊拳頭,大聲回應:“願追隨督師,與清虜拚個魚死網破!”盧象升看著眼前這些忠誠的將士,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隨後,盧象升增派斥候,加大偵察力度、擴大偵察範圍。終於在三日後,有斥候快馬加鞭回報,稱在巨鹿附近發現清軍主力,人數約有一萬餘人,正在圍攻巨鹿縣城,縣城岌岌可危。盧象升聽聞後大喜,覺得這股敵軍人數與自己兵力相當,自己率軍前往,未必沒有獲勝的可能,而且軍糧已然告急,於是決定放手一搏。他即刻率領大軍,火速前往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