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曹操確立了在華北平原的權威。
同年夏,四月,盤踞在並州和冀州邊境的黑山賊帥張燕率其眾十萬餘人投降曹操。
曹操封其為安國亭侯。
按照曹操的計劃,下一步應該是出兵北上,平定烏桓。
誰料幽州涿郡故安人趙犢和霍奴等人起兵造反,擊殺幽州刺史和涿郡太守。
此時,三郡烏桓也領軍入侵幽州,攻擊駐紮在獷平的鮮於輔。
曹操和鮮於輔是老相識。
鮮於輔原為劉虞部下從事。
初平四年,公孫瓚殺害劉虞,鮮於輔、鮮於銀、齊周等人集結率領州中的軍隊,要一同為劉虞報仇,還推舉燕國人閻柔為烏桓司馬。
在閻柔的帶領下,眾人擊敗公孫瓚。
公孫瓚敗亡後,鮮於輔為屬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與田豫素來關係很好,任命田豫為太守府長史。
當時群雄並起,鮮於輔不知依從誰好。田豫對鮮於輔說:“最終能夠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應該趕緊投奔他,不要等著以後遭禍。”
鮮於輔聽從了他的建議,率領部下歸附朝廷,曹操任命鮮於輔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軍務。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鮮於輔到前線拜見曹操,被拜為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他回去鎮撫本州。
曹操大敗袁紹後,高興的對鮮於輔說這是天意,也是鮮於輔等人的功勞。
所以鮮於輔被烏桓大軍圍困,曹操不管是出於對熟人和部下的關心,還是處於幽州之地不可侵犯的原因,亦或是本就需要討伐烏桓,以便消除後顧之憂,親自率領大軍北上。
此處有一個小誤會,趙犢和霍奴等人擊殺的幽州刺史究竟是何人。
先前焦觸曾自領幽州刺史,但歸降曹操之後不知道有沒有改變位置。
《三國演義》中焦觸後來跟隨曹操南征,被韓當殺害。
但從曆史記錄上看,焦觸就在此處出現過,後期曹操征戰天下一直沒有其記錄。
直到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群臣勸魏王曹丕稱帝,是為《魏公卿上尊號奏》,其中有“征虜將軍都亭侯臣觸”,不知是否是焦觸。
建安十年八月,曹操親征。
趙犢和霍奴等人麵對曹操大軍,自信地以為可以憑借地形熟悉守住地盤。
但曹操的實力壓根不是他們之間小打小鬨的水平,也不是烏桓大軍散亂的檔次。
大軍開拔不過兩個月,曹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破趙犢和霍奴的大軍,並將二人斬首。
隨後,曹操繼續轉向東進,渡過潞水救獷平的鮮於輔。
烏桓得知曹操大軍勢如破竹,並沒有放在心上,直接正麵硬剛。
結果被曹操大軍碾壓,獷平之圍輕鬆破解。
烏桓大軍不得不後撤出塞。
說到閻柔,此人與曹操關係十分親密,可謂情同父子。
早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時期,閻柔便派遣使者來向曹操投誠,曹操封其為護烏桓校尉。
建安十年,曹操攻破南皮,閻柔率領部曲、帶著鮮卑所獻的名馬以奉曹軍,大大增加了曹操騎兵的實力。
後來,閻柔跟隨曹操討伐三郡烏桓,因功被封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