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有了名,就該察舉了_曹操那些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曹操那些事 > 第11章 有了名,就該察舉了

第11章 有了名,就該察舉了(1 / 1)

太學中,其實隻有少數是有才學的,而其他人則多為官家子弟鍍金。究其原因,漢代帝王為施恩於百官,一般會“使公卿子弟為諸生”,甚至“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

曹操千方百計想要樹立名聲,摘掉“宦官之後”的帽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察舉製進入官場。

可從後世人的角度來看,曹操這個舉動有些匪夷所思。

依照曹操那時候的家庭背景,完全可以通過祖蔭入仕,就如他的父親曹嵩一般,花些錢財謀個好的職位,是很容易的。相反,走察舉這條路,卻是布滿荊棘。

那曹操為何執意要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

這就要從察舉製說起。

東漢時期的官場講究一個出身,出身決定了道路,決定了能走多遠。

先前講到,門閥士族看不起曹操和曹氏家族,主要就是因為曹氏家族的出身不符合他們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到底是什麼?

入仕必須通過察舉製,換言之就是孝廉。

當然,說到這裡會有人問,明明東漢那些大族想要當官除了辟祖蔭、舉孝廉外還有另一條路,征辟,為何不講?

因為征辟的檔次沒有舉孝廉高,就好像是一般的白酒,抵不過國酒,雖然都是酒。櫻桃抵不過車厘子,雖然都是同一個品種。

就是這麼不講理。

東漢門閥士族的建立都是通過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高官厚祿的傳承,才能為子孫後代拿到這樣一個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券。身份和地位不是尋常人給的,就算是皇帝也沒有這個權力。

這與歐洲的貴族身份不一樣,歐洲的女王一句話,你就有可能是伯爵,便是貴族了。

顯然,東漢的門閥士族的地位更加珍貴。

比如糜竺,魯肅飽讀詩書,家產過億,算的上士族嗎?不好意思,錢多沒地位最多算個土豪。

比如孫權,哥哥是討逆將軍,吳侯,父親是豫州刺史,不好意思,你爺爺是瓜農,你家才顯貴了兩代,不行。

比如劉備,年份是夠了,祖上是皇帝,是王爺,但近支祖先沒落了,士族隻能讀書做官,哪有賣草鞋的。

再回到曹操,祖上便是曹參,官職丞相,父親是太尉,位至三公,爺爺曹騰官至大長秋,封費亭侯,本人更是文采風流,獨領風騷,卻被認為是宦官之後,最終也沒有進入上流圈。

當然,這並不影響曹操壯麗的一生。

自從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將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作為考量人才的標準,來選拔官吏,便是所謂的察舉製。

察舉主要有三,舉孝廉、舉秀才和舉賢良方正。

所謂舉孝廉就是由各郡的太守從本郡內選拔出孝敬父母、清廉勤政的人才出來做官。人口不滿十萬的郡,每三年舉薦一人;不滿二十萬的郡,每兩年舉薦一人;二十萬人口以上的郡,每年可以舉薦一人;人口達到四十萬以上的大郡,每年可以舉薦兩人。

每年全國產生的孝廉看似數量不多,但這已經是平民進入官場最主要的途徑了。

彆誤會,這裡的平民並不是說尋常百姓,尋常百姓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更彆說跨越階層進入官場了。這裡所謂的平民,其實就是除了那些門閥士族,大家族之外的小範圍家族。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袁術、公孫瓚、荀彧、賈詡等人,就都是通過孝廉進入仕途的。

舉秀才就是指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官。到了東漢,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會秀改名為茂才。與孝廉相比,茂才的選拔標準更為苛刻。孝廉由各郡推舉,茂才則主要為州郡。

每年各州刺史或州牧可以在本州內推舉一位茂才,朝中的三公每年可以各推舉一位茂才。東漢全國隻有十三個州,再加上有推舉權的司隸校尉和少數王公。

每年產生的茂才人數其實非常稀少,因此能當上茂才的大部分都是已經為官多年的現任官員,憑借茂才的出身,在仕途上更進一步。普通人想要通過茂才入仕簡直難於登天。

雖然全國每年也出不了幾個茂才,但東漢末年還是有牛人的。

比如張昭,他並非出自頂級的名門世家,卻憑著一手好字和滿腹的才學,成為遠近聞名的高人。年僅二十歲,便被彭城國相舉為孝廉,前途可謂一片大好。可張昭卻一點都不稀罕。幾年後,張昭的名聲更加響亮,身邊經常高朋滿座,其中包括琅琊名士趙玉、東海名仕王朗和廣陵名士陳琳,甚至連當時的徐州刺史陶謙都對張昭仰慕已久,拿出來每年僅有的一個名額上趕著將他舉為了茂才。

因為數量稀少,所以朝廷對茂才出身之人往往極為重用。可沒想到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竟再次被張昭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弄得陶謙很沒麵子。他認為張昭蔑視自己,因此惱羞成怒地將張昭抓了起來。幸虧得到了朋友的幫助才得以逃脫,跑到了江東。

孝廉和茂才都是常科,除此之外,還有不定期開設的特科,最主要的特科就是賢良方正。

大部分都是在發生了天災之後,由皇帝在學子和現任官吏中選拔能力賢良和人品方正者授予官職。

東漢末年出身賢良方正的比較著名的就是劉燕。劉燕先是因為宗室身份做了郎中,因為不是近支宗室,所以做不大。多年之後,劉燕才被推舉為賢良方正。從此官運亨通,一發不可收拾,曆任冀州刺史、南陽太守等高官。

至於征辟,就是皇帝或官員們在社會上征召附屬官員,皇帝發出的邀請叫征,官員們發出的邀請叫辟,合稱征辟。與察舉製比起來,征辟就不算什麼正經出身了,但好歹也是一條出仕為官的捷徑。通過征辟步入官場的名人也有很多,如董卓因驍勇好戰而被當時的涼州刺史征辟為從事,劉表授大將軍何進的征辟成為院屬。

官渡之後,曹操以司空府的名義征辟司馬懿出來做官,但司馬懿卻裝病不去。其中原由比較複雜,但猜測也存在征辟並非正經出身這一條。

所以曹操想要通過察舉入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察舉就需要有人來推舉,那個人是誰成了曹操當前遇到的難題。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閻王叫我來捉鬼 刑偵:我聽心聲瘋狂破案 穿成替身女配,女主魚塘被我炸了 血玉噬主 海風吻過講台 詭異:光明酒店 高武校長,我的實力是全校總和! 都市鬼差 三國:田裡種出百萬雄兵 長安的荔枝:我擁兵百萬被貶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