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江山如畫。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九月,曆時三個月,曹操終於在招募的一萬餘丹陽人中挑選出了四千人,組成隻效忠於他曹操的丹陽大軍,全副武裝的丹陽大軍。
這支四千人的軍隊,不論從軍中氣勢還是戰鬥實力,都要比先前招募的民兵更為強悍,也算是曹操第一次在沒有天使投資的情況下拉起來的大軍,怎麼也得對得起這個價格。
有了重新開始的資本,曹操自然需要繼續自己的誌向,準備重新北上討伐董卓。
北麵,曹操離開後不久,關東聯軍各諸侯之間逐漸發生摩擦,最後變成不可調節的矛盾,引發了互相火拚。
董卓都沒有再費一兵一卒,就將聯軍擊退。
聯軍就此解散。
這個結果曹操一點都沒有意外,從酸棗會盟那一刻起,他已經料到這個注定的結局。
沒有人是真的為了討伐董卓而來,都是為了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豈會形成合力,力壓董卓呢?
曹操離開之時曾說過,那些人如同豎子,不足與謀。
所以,這一次曹操將希望寄托在了聯軍的盟主袁紹身上。
雖然心中百般個不願意,但事實擺在那裡,就算隻是吃喝玩樂,袁紹也要比那些酸棗的蛀蟲來得強。
要是袁紹得知曹操前來投靠,估計都會從睡夢中笑醒。
經曆了汴水之戰以及丹陽招募士兵後,曹操明白了一個道理:弱小和無知並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無論從見識、謀略還是膽識上,前期的袁紹還能與曹操一較高下,但是到了後期,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
前期在雒陽城中與何進謀劃、與董卓叫板,都能體現出袁紹的老謀深算和年輕的血氣方剛,越到後期袁紹越優柔寡斷,或許與他的家世有關。
相比之下,曹操雖然家世不如袁紹,但成長遠比袁紹快,能從各種事件和各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
汴水這一戰就讓曹操懂得敬畏,不可虛無傲慢,當分析時勢,務實求真。
他也低下了高昂的頭顱,計劃投在這個死對頭袁紹帳下。
雖說曹操花了大價錢,打造了一支戰力強勁的丹陽兵,但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他注定與丹陽兵無緣。
同年十月,曹操領著大軍北上,行至龍亢。
得瑟的他心情倍好,早上起來哼著小曲,唱著小歌,就差來吟詩作對了。
忽然,身後的大營殺喊聲震天。
曹操回過頭去想辨明情況,一支火箭從天而降,落在了曹操身邊的帳篷頂上。
火很快就在西北風中將帳篷燒了個精光。
曹操還沒有反應過來,曹洪牽著馬出現在他眼前,大喊:“大哥快跑,那些丹陽兵不買賬,造反了!”
就這一句話,直接將曹操說懵逼了。
怎麼會造反的?明明已經許諾高官厚祿,發著高額的餉銀,咋說反就反了?
“你可看清楚了?”
“還能咋清楚?那一身鎧甲,那手中的兵器,不都是我和子孝監督著打出來的?我還能認不出了?”
曹操一拍腦門,這才意識到了問題。
這不是給他自己打造了一支勁旅,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啊。
當初曹操不信邪,想著第一次在陳留募兵十分順利,就算遠一點,隻要一路錢給得多帶過來不會有問題。
誰知啪啪打臉,招募將士本就忠誠度低,路程一遠,就離開了將士們的故鄉,容易出問題。
這不,丹陽人眼看越走越遠,手裡的錢也給不了家裡的媳婦和孩子,那還能乾啥用?
大冬天的,本來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看著美女吹著牛。
如今卻要跟著這個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畫大餅老板,朝著北方更冷的地方去打仗,不是造孽是什麼。
說不乾就不乾了,他們把監軍擊殺,順勢造反燒了曹操的營帳。
麵對來勢洶洶的丹陽兵,曹操當即拔出倚天劍,左劈右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