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乃濮陽豪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濮陽的門閥士族。
曹操想要挽回濮陽,選擇相信田氏是最好的答案,既能證明曹操願意相信門閥士族,緩解與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還能爭取天上掉下來的取濮陽機會,將計就計,一舉兩得之事。
看到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何都沒有懷疑書信的真假,而是直接相信田氏。
次日,濮陽城果然城門大開,曹操奮不顧身領著人馬衝進城內,留下夏侯惇鎮守城門。
原本是戲誌才可進可退的安排,結果不知為何,曹操在進入濮陽城之後,來了一招謎之操作。
他對所有將士遙喊:“今日要麼擊退呂布拿下濮陽,要麼就留在此地投降,彆無第三種選擇!”
隨後,曹操示意手下縱火焚燒了剛剛經過的東門。
古代的城門大多為木質結構,大火很快就吞噬了整個城門,曹軍的唯一退路也消失在這火焰之中。
曹操這是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
躲在暗中觀察的田家驚訝不已,想不到曹操會有這般的決心。
可誰能知道,這一操作直接了結了曹操拿下濮陽的可能性,本是曹操發動的突襲戰,結果變成了呂布的濮陽會戰。
呂布見曹操中計,又自斷退路,欣喜不已,當即就領著騎兵衝擊曹操。
《三國誌》中用四個字來形容了曹操大軍的結果:青州兵奔。
奔,而不是敗。
簡單來說就是青州兵遇到呂布的騎兵就開始四處逃散。
可以想象一下當時曹操麵臨的場景,前麵是呂布騎兵一路殺來,身後卻是青州兵無心迎戰而到處找路,如鳥獸散。
曹操當時得有多絕望!
當然,呂布的騎兵戰力非凡,能縱橫九州,呂布自己也是最擅長指揮騎兵作戰的猛將。
呂布從並州起兵到如今橫掃兗州,靠的都是身後這支數千人的騎兵大軍。
青州兵以步兵為主,打不過呂布的騎兵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但更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兩個字:散地。
《孫子兵法·九地篇》有雲:散地則無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換言之,領軍作戰,儘量不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戰。因為士兵的家屬都在,對於地形也非常熟悉,所以很容易就出現士卒逃跑的事情。
曹操降服的黃巾軍有一部分將士便是曾經活躍在兗州的黃巾軍,還有一部分將士是從青州流竄到兗州的黃巾軍,所以對於兗州的地形十分了解,況且曹操在接收這些黃巾軍之時,同時將他們的家屬安頓在兗州各地。
這些青州兵向來戰力強勁,不管是南討袁術,還是東征陶謙,都是一把好手。因為在彆人的地盤上作戰,除了奮勇向前,或乾一些黃巾軍曾經喜歡做的打劫外,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做什麼,就算是想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但這一次與呂布在濮陽開展,大部分將士都對濮陽十分熟悉。
要知道曹操最早便是從東郡發家的,初創公司的注冊地也在東郡。
所以一旦看到形勢不妙,加上沒有退路,將士的心態一下子就崩了,自然就會四處逃散,尋著他們熟悉的路跑回家裡。
恰好這兩個條件,在曹操殺入濮陽城,麵對呂布騎兵之時,都滿足了。
形勢如何不妙?
當初這些黃巾軍在冀州渤海郡與幽州公孫瓚交戰之時,麵對隻有四萬騎兵的公孫瓚,幾十萬的黃巾軍被打得落花流水,那種被騎兵追著屠殺的恐怖記憶早就深入其心。
呂布的騎兵不說一定比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厲害,但絕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
青州兵與其一交手,這種恐怖的記憶立刻被喚醒,眾多將士便心生畏懼。